云南省紅河州美景多,但茶山的知名度不高,站在全省茶產(chǎn)業(yè)角度紅河州為云南第五大茶區(qū),但紅河州缺少知名茶山,這也許與當?shù)夭栉幕諊嘘P(guān),在朋友的相約下,冒著六月的雨季前往江城、綠春、元陽等哈呢文化之鄉(xiāng)。
綠春縣城
中午從普洱出發(fā),到了江城縣國慶鄉(xiāng)田房古茶山,特意考察了一個叫柏木山的古茶園,園主楊忠波從緬甸移植了十余珠大茶樹栽種在柏木山,長勢很好。柏木山距離江城縣城只有5公里,古茶園面積有三百余畝,茶樹多為林下茶,品質(zhì)、口感與易武茶相似。自大茶樹從緬甸回歸江城就引起了高度關(guān)注。
回歸二號大茶樹
這批大茶樹的來歷有些不簡單,當年做木材生易的楊總來到緬甸八莫伐木,看到這里有成山成片的大茶樹,就動了心思,辦理通關(guān)手續(xù)進口了這些大茶樹,部分落戶江城柏木山。
回歸一號大茶樹
八莫是緬甸克欽邦的一個城鎮(zhèn),位于緬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居住著克欽族(中國稱景頗族)、撣族(中國稱傣族)、緬族、華僑和印僑,是緬甸克欽邦的第二大城鎮(zhèn),華人稱之為“新街”。這一地區(qū)13世紀被蒙古軍隊占領(lǐng)、直到18世紀清軍還長期進駐八莫,到19世紀后期緬甸被英軍侵占,成為英殖民地。這些“回歸”的大茶樹有的徑圍2米多,估算樹齡為600一800年,茶樹品種多為栽培型中小葉種,為元代、明代的華人所種植。
下午從柏木山返回的路邊拾到不少野蘑菇,也就在南天門一家農(nóng)家樂美餐一頓。晚上繼續(xù)前行,二十點左右下榻于紅河州綠春縣大水溝鄉(xiāng),度過涼爽、寧靜的一夜,第二天一早,在煙雨蒙蒙中趕往瑪玉茶的故鄉(xiāng)。
遠看瑪玉村
瑪玉茶種因發(fā)現(xiàn)于綠春縣騎馬壩鄉(xiāng)瑪玉村而得名,為云南省地方群體優(yōu)良品種??疾煸儐柈?shù)氐牟杵?、茶人,了解不少地?**的宣傳內(nèi)容,總是覺得缺少一些什么?膽心白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會淡忘,晚上回絕了酒宴,特為此寫下一篇《瑪玉古茶山的來世今生》。
瑪玉古茶山風光
瑪玉茶僅以一個茶樹的品種混跡茶葉江湖,并有一席之地實屬不易。但茶樹品種易傳播到外地種植,也可稱瑪玉茶。以我多年寫茶山的經(jīng)驗,應(yīng)該以“瑪玉古茶山”的面目出現(xiàn)更有利于品牌的推廣。寫清楚古茶山的位置、范圍、環(huán)境、土壤、茶樹品種、種茶人的人文歷史、茶葉的品質(zhì)特點等要素。
瑪玉茶王樹
在云南很多地方的茶歷史文化都會很牽強的聯(lián)系到孔明諸葛亮身上,忽略了當?shù)孛褡遄冞w的草根文化,沒有去挖掘一些本來有據(jù)可查的歷史、故事,反而引用虛化的故事、傳說,并且各地雷同度高,其實是一種文化不自信。
瑪玉茶山
考察完瑪玉古茶山回到美麗的山城綠春縣,連續(xù)下了幾天大雨,原計劃去的地方路被沖毀,受一個老鄉(xiāng)的邀請到了元陽縣俄扎鄉(xiāng)勐仲村的多沙古韻初制所。
多沙風光
俄扎鄉(xiāng)勐仲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西南部,距離元陽縣城130公里,距綠春縣城僅40公里。多沙古韻初制所有片近三百畝的茶山,茶山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集體種植,因茶廠建在多沙小組后山,而取名多沙古韻初制所。這里海撥1850一一1900米,茶園隱藏在密林之中,順著原始森林的土路前行兩公里,一路云霧繚繞,終于見到一片茶園和一座飽經(jīng)滄桑的茶廠,村干部介紹這個茶廠是一個集體企業(yè),曾經(jīng)是鄉(xiāng)里的明星企業(yè),為當?shù)匕l(fā)展茶產(chǎn)業(yè)起到星星之火燎原哈呢山寨的作用,目前全村有茶園二千多畝,成為當?shù)刂еa(chǎn)業(yè)。當前國家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利好政策下,當?shù)?**和掛鉤扶貧單位積極招商引資,盤活集體資產(chǎn),計劃將硬化進廠公路、架通電、改造初制所等基礎(chǔ)設(shè)施,使老樹發(fā)新芽,老廠換新貌。
勐仲村哈呢梯田
勐仲村雖山高谷深,但森林植被極好,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風光秀美,古樸的哈呢寨子,美麗的哈呢梯田,或?qū)捇蜇疲蜷L或短,在綠油油的秧苗和茶葉的襯托下,山寨更顯生機蓬勃,猶如一幅水墨畫,讓人流連忘返。
勐仲村風光
從多沙回到綠春縣城邊的八尺山茶園。八尺山茶園與綠春縣城僅一溝之隔,公路近二公里,茶園種植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面積二百余畝,茶樹品種多從普洱引進,茶園管理較好,初制所可以算是綠春最標準規(guī)范的,茶葉品質(zhì)在紅河茶區(qū)屬上乘。茶園邊是八尺山水庫,秀麗的茶山風光,是綠春縣距離縣城最近的一片觀光茶園,是攝影愛好者最佳拍攝縣城的地方,是綠春人登山踏青的好去處,我暢想著坐在八尺山觀景臺上,品著香茶,賞著哈呢文化,看著縣城美景……
八尺山上看綠春
包忠華文
王文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