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説】說説茄子
茄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蔬菜,
紅燒、涼拌、烤制皆可,既美味,又健康,
三少記得小時候家里生活簡樸,
在吃雞蛋已算是改生活的日子里,
母親素炒的茄子卻能夠吃出肉的感覺來,
口感綿軟,香味四溢,已然成了此生難忘的童年味道;
(茄子)
說到茄子這物種,
起初為野生,源于亞洲東南熱帶地區,
果小味苦,不便食用,
據說經古印度長期栽培馴化后,風味改善,果實變大,
該品種大概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傳入我國,
繼而又于清末(18世紀)傳入日本;
其實,我國自己也有種植茄子,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
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記載奴婢責任的契約)有記載“種瓜作瓠,別茄披蔥”,
其中“茄”便指“茄子”,
雖然不能考證確切的始種時間,
但是中國已常被視為茄子的第二起源地;
(玉茄子)
有如此悠久的歷史,
在玉雕蔬果題材中出現茄子,也就不為怪了,
但是當我們見到玉茄子時,你認為它有什么樣的寓意呢?
大部分網友可能會說“茄”和愜意的“愜”諧音,
應該就是代表生活“愜意無憂”的意思吧,
不知道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其實“愜意無憂”已經是三少見過很貼切的說法了,
算是玉雕文化諧音取意的活學活用,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長壽”的解釋,因為茄子的外形通常都比較瘦長,
還有因茄子頂端常琢以花萼,像人戴著帽子,
故取意“升官發財,高官得中”,
聽來是不是挺牽強的?
(茄子鼻煙壺)
讀過前面系列文章的網友會了解到,
關于作品的寓意,三少是主張從傳統文化里解讀的,
尤其是面對還沒形成固有經典含義的作品,
僅僅是拿人云亦云的說辭做解釋,
自己始終也無法感受到玉雕文化的真正魅力,
甚至還會像上面的某種釋義,說出來令人感到乏味可笑;
那么玉雕茄子除了“愜意”之說,有更具韻味的寓意么?
我們還是先以之為主線,多串聯一些傳統文化,再看,
有這樣一篇挺有代表性的古詩文,
南宋大臣鄭清之所寫《茄子》:
“青紫皮膚類宰官,光圓頭腦作僧看。
如何緇(zī)俗偏同嗜,入口元來聽一般?!?/p>
(茄子鼻煙壺)
這首詩雖然不是對茄子的溢美稱贊,
但是借物抒情的傳統告訴我們,
這首詩一定是作者基于一種特殊的環境所寫,
拿茄子來比喻貪官俗僧,
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憤懣,
如果換個時代,換個環境,興許就會寫出另有一番味道;
古代文賢的觀物視角,總能給我們一些提示,
比如這首句“青紫皮膚類宰官”,以青紫茄子喻朝廷高官,
因為平步青云、佩紫懷黃,自古都意指仕途順利,身居高官,
而很多成熟的茄子也會變為紫色,
在我國傳統文化里,紫色又是尊貴的顏色,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亦有所謂“紫氣東來”的說法,
依此聯想,茄子作“紫氣東來納祥瑞”之意會更有味道;
(蔣廷錫(1669-1732)茄子鈐印∶廷錫寫意、青桐軒書畫記)
説到“紫氣東來”還要緣于“老子出關”這一典故,
出自西漢史學家劉向所著《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當然在傳統文化中,紫色也因不是正色(五正色:青、赤、黃、白、黑)而被儒家給予了另一種含義——把以邪犯正,以下亂上比作以紫奪朱,
出自《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也”,
但是前者“紫氣東來”影響更加深遠,流傳也更為廣泛,
作為玉茄子的寓意,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玉雕師設計雕琢一件作品大都會有他自己的取意構思,
但是大家人生經歷不同,閱歷不同,學識不同,
所以你我之見也不必相同,
關鍵是都能從中品出自己的美玉味道,
收獲一份玩味意趣,生活感悟,人生思考,
一物一人一感受,一品一思一味道……
文|玉三少
助審|貓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