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曉斐
上個星期的一天上午,想起幾天沒有聯系兒子了,就想著給他打個***。微信語音響了一會兒兒子接通了,我開心的大聲跟他打招呼時,卻聽到他極低的聲音在回話。不知怎么地,頭腦里突然就緊張起來,覺得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造成了他很難受,所以說話聲音很小……
總之就那一瞬間,頭腦里過往他不舒服時的情景,都蹭蹭蹭的冒了出來。隨著心里的擔心,嗓門也不自覺的提高,他越低我越高,越急。只聽到他稍微提高聲音說昨晚回宿舍很晚,現在宿友都還在睡覺,大聲說話會影響別人休息時,我那顆懸著的心才算是放下。
掛斷***后我并沒有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就在昨天跟兒子聊起親子互動的模式時,他說起了這件事,而且一語中的說出,我的這種狀態其實是根深蒂固的一種思維或行為的模式時,我才開始透過他的提醒進行內觀反思。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對孩子的關心或擔心,其實都是源自于我們自己內在存有的未化解的恐懼。如果自己沒有意識到,就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到他人的感覺和狀態。比如,如果我覺得我是因為擔心,因為愛才顯得焦急,我的焦急是為了突顯我的愛時。那么孩子就會一邊要承擔我的焦慮引起的擔憂,一邊還要壓抑他不被理解的境地。
其實這種焦慮的擔心并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只會讓他感覺到被打擾,還要被迫接受。而往往很多父母或成人,都會處在自我固化的模式中,用這種自以為的愛強迫孩子接受。如果孩子不能接受,還會覺得是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
父母忽略了那種對孩子的擔心焦慮,或許是在孩子曾經遭遇身體受創不適時,自己形成的內在恐懼的情緒沒有化解。從而在孩子現在出現一丁點兒過往類似的某一特征時,就喚起了自己那種,害怕孩子身體不舒服而難過時的記憶。
當我們了解了,知道了的時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感知覺,調整自己的意識,覺察自己的模式,從更多角度去感受當下的事件,當我們處在清明的邏輯思維階段的時候,就不至于讓自己只停留在曾經已有經驗的角度了。
另外,從這種模式里我們也要看到,無論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狀態,它既然已經形成,就會存在一定的慣性。所以,不要急功近利,要在自己調整得好時勉勵自己,在自己還未轉化時接納自己。
從一件事情雙方的溝通,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自己或對方更需要怎樣的互動模式。從而更加全面的看到更多的點和面,延展開來看,也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更希望你能給他的是支持和信任。相信他無論怎么做,都有他自己的原因和認知,而不是你以為的原因和認知。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他,才是能給到他的最好的肯定。
要知道,這些并不只是嘴巴上說說的。具體到生活中,那就是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干涉打擾,尊重孩子的選擇和作為,祝福孩子做出的所有決定,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說來說去,也就是咱們做父母的,要清楚跟孩子之間的界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出生開始,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屬于他自己的時空。父母永遠是一個陪伴者,而不是主導者。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讓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位置。
千萬不要以他還不會,他目前做不好,他哪兒有什么主意,他怎么知道干啥,他現在還是個孩子,他只知道玩兒,他什么都沒想過,他哪兒能照顧自己……不要再用這些抑制他成長的言語,想法,行為去阻礙孩子的發展了。
要為孩子長出的翅膀梳理羽毛,不要成為一把鋒利的剪刀。孩子能飛的高遠,要看父母有沒有承載鯤鵬羽翼的能量。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刪除或聯系撤回。感謝,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