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俗,到底是哪三俗?為什么這樣的好事、正能量的事也有人反對呢?
最近,針對少數民間相聲表演團體在公共場合暴露出的不當行為、不良風氣引起廣大網民、社會公眾的關注、質疑和反對,損害了相聲界的良好社會形象。中國曲藝家協會相聲藝術委員會、中國曲藝家協會行風建設委員會發出《關于加強相聲界行風建設自覺踐行崇德尚藝的倡議書》,號召堅決***封建行幫陋習。倡議認為,“三年學徒,兩年效力”“以師命家法為大”“清理門戶”等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江湖陳規陋習已經被時代、社會和人民所摒棄,推崇封建禮法、渲染人身依附的舊式班主制或師徒關系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師重道,而是開歷史的倒車。
這本來是純潔行業正氣、倡導社會良好風氣的好事卻在網上招來了非議,有的說只要人們喜歡看,俗點也無妨。有的認為反三俗是針對個別人的行為。有的甚至覺得正能量的相聲自身生產不出新的好的作品而就去打壓別人等等,從網上的評論區來看,大有一邊倒的味道。難道反三俗錯了嗎?難道任其所謂的市場經濟就可以主宰一切了嗎?難道面對“三俗”現象就不能反了嗎?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談“反三俗”就會招來一***口水和狂噴,這難道是正常社會的正常現象嗎?(本文版權屬《今日頭條》小米粒故事,抄襲者可恥)
那什么又是三俗呢?所謂的“三俗”,通常是指庸俗、低俗、媚俗。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化娛樂剛剛興起的時候,街邊上到處都是錄像廳、鐳射廳,一塊簾子遮住就是觀看各種***的場所,許多從境外或港臺進來的一級片、***大行其道,各種骯臟的畫面和情節確實是目不忍睹,但卻也讓無數人樂此不疲、興致盎然,每天談論得最多的就是這些片子。一些地方還為了迎合人們的興趣和性趣,把一些街區劃為了所謂的“紅燈區”,有的地方還用此等措施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這種靠“三俗”去迎合社會的需求真的就好嗎?真的就是現代文明社會所需要的嗎?還有當年那種賭館、麻館、“金武館”等等,在當年可謂是一陣風那個火啊!就連我們那里那種小鄉鎮都挨家挨店的是這樣的館子,開這些館子的主人還會為賭客們提供一日三餐呢!當年坊間就有這樣一則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賣***。這就是“三俗”在當年的極端表現。正是因為這種三俗的東西讓社會文明蒙了塵蒙了羞,最終有關部門不得不出手打擊,凈化社會空氣,才讓這些不正常東西得到了遏制,才讓社會不斷走向了更加文明和進步。(本文版權屬《今日頭條》小米粒故事,抄襲者可恥)
在娛樂界,三俗也是存在的,有的還是非常猖獗的。一些所謂的明星派頭十足,出門不僅有多位保鏢開道,更有甚者,還會封路封道,給老百姓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和困擾。這樣的俗難道不應該反嗎?有的明星為了自己能夠出道,就鼓動和忽悠粉絲倒牛奶投票,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給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導向和影響,這樣的俗難道不該反嗎?有的相聲、小品和文藝作品講來講去都是些男女之間的那點濫事,這樣的俗又難道不應該反嗎?在有的行業,為了學個技藝,那比登天還難,有的是所謂的潛規則、有的要所謂的下跪拜師、有的要不斷的進貢才能學到點皮毛,如果師父稍有不如意,就會將自己的徒兒徹底打入冷宮永世不能翻身,這樣的俗又難道是這個社會所倡導的嗎?行業之間還會形成不同的幫派,這樣下去,工匠精神又如何能夠發揚光大呢?技術人才又如何能夠茁壯成長、脫穎而出呢?(本文版權屬《今日頭條》小米粒故事,抄襲者可恥)
有的人也許會說,你反三俗,你倒是拿出像樣的作品來呀!如果自己不能拿出迎來觀眾聽眾喜歡的作品就不要去反什么三俗。這種邏輯簡直就是強詞奪理,反三俗和拿得出拿不出好作品是一回事嗎?難道眼下創造不出好作品就一定要任三俗泛濫嗎?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怎么就成了三俗的護身符了呢?黃、賭、毒這樣的東西一些老百姓也喜歡呀,難道就不能反嗎?(本文版權屬《今日頭條》小米粒故事,抄襲者可恥)
當然,話又說回來,現在的情況下,相聲、小品類文藝作品確實沒有以前好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已經難尋蹤跡了,這也給這個行業的創造者們提了一個醒,要想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站住腳實現更大的飛躍,就需要我們的創作者們更加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喜聞樂見的作品奉獻給人們,才能贏得這個未來的世界啊!同時,目前還在用出賣三俗去犧牲風氣占領市場的人們,也要從中吸取一些教訓,虛心聽取建議,努力將自己的航向校準,不要再偏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既收獲到名利、又能給社會創造出更加強大的正能量。
圖片源于網絡,與內容無關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