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到底讀大yuè氏還是大ròu氏?
這個存在感貌似很強,又會覺得還挺陌生的民族,又有著哪些故事呢?
古代民族史的坑咱們接著填,來聊聊這個,我被“糾正”讀音最多的一個民族。
大(月)氏
這個詞,到底讀啥?
先說結論,就是讀月,大月氏。
現在肯定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打評論甚至發私信“糾正”我來了,別著急,咱一點一點分析。
首先,在《管子》、《逸周書》等先秦典籍中,月氏也被寫作禺氏。由此可知,yuè這個讀音相較于ròu,肯定是更接近原詞讀音的。而禺和月,應當就是古人在音譯時翻譯的不同版本。
類似的例子我們后面會說很多。
同時,歷代史學家在給《史記》(《史記三家注》)、《漢書》(《漢書顏師古注》)、《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音注》)等史書做注時,但凡提到月氏,都會特意標注一下氏這個字的讀音,“音支”。但卻從來沒有單獨標注過月這個字的讀音。由此可見,月這個字自古以來就沒有過其他的讀音,只讀作yuè。
《康熙字典》里月這個字的標注的讀音也只有yuè這一個。
國內還有語言學家,對這一詞的上古讀音做過考證,也明確表示就是讀yuè(/?od/)。
最重要的是,在新編的《辭海》等工具書中,也明確標注了月氏一詞的讀音,就是yuèzhī。
而且這也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概念,大家可以去讀一下中華書局出版的1982年第2期《文史知識》雜志,里面就有一篇名為《“月氏”究竟讀什么音?》的文章。文章是由兩個小學生提的問題所引出的,他們表示他們當時所學的小學歷史課本中,月氏一詞月的讀音被標注為了rou,但在當時出版的新華字典中卻標注為了yuè。課本和字典不一樣,這讓他們很苦惱。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編輯室的一位編輯給出了解答,說從五十年代開始,在中小學課本中這個詞確實是都標記成了讀ròuzhī。但根據后來的考證,發現這個讀音是錯的,所以在之后出版的如《新華字典》、《辭海》、《辭源》等通行工具書中,才會更正讀音為yuè。并且表示,在文章發表時,中學課本已經對讀音做了更正,小學課本也會在次年的再版中做出修改。也就是說,提問題的這倆學生,他們之后的學弟學妹們就不會再有這種困擾了。
這總不會再有人說是我讀錯了吧?
那為什么會有ròu這個讀音呢?
其實還真是個誤會。
(?)
這個字大家認不認識?
它并不是月,而是讀ròu。通常會作為偏旁來使用,但在常見字中很少見。
比如這個字
(?)
它左邊的偏旁就不是月,而是?。這個字讀guǎn,指胃腔。
所以很可能最開始有人把月和?搞混了,久而久之就傳成大ròu氏了。
咱們說完了讀音,開始講他們的故事。
清代地理學家何秋濤曾寫過一本研究邊疆史地和少數民族源流的書叫《王會篇箋釋》,他以《逸周書》中的王會篇為主,引古今中外各類文獻,考證了其中提及的民族、地理和物產等內容。
根據他的考證,《逸周書》中提到的給周王上供騊táo駼tú的禺氏就是月氏。
騊駼就是一種名馬,《山海經》里說:“北海內有獸,狀如馬,名騊táo駼tú。”
那這個出名馬的地方在哪呢?
根據《史記》的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就是說,月氏最早生活在敦煌至祁連山一帶。
《漢書》中還記載過一段張騫和漢武帝的對話,也提到了這個設定:“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父難兜dōu靡mí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
就是說,我在匈奴的那段日子,聽說過一個叫烏孫的部族,他們以前和一個叫大月氏的部族共同居住在祁連山、敦煌一帶。
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后,匈奴流傳過一首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證明“祁連山”一帶確實是片水草豐美之地,也自然會出良駒。
但是,漢朝時說的祁連山可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祁連山。
很多人認為“祁連”一詞是匈奴語,即“天”的意思。唐宋時期的人就多持此種觀點,如宋四大書之一的《冊府元龜》就記載到霍去病到過的那個祁連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祁連…”
李賢(唐高宗章懷太子)注的《后漢書》里也說,“竇固破呼衍王于天山”里的這個天山“即祁連山,一名雪山,今名折(音時)羅漫山,在伊州北。”
《舊唐書》里也說:“天山,在州(西伊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羅漫山”
這個伊州的大概位置在今天新疆的哈密市,如果是哈密以北,那這里說的祁連山確實是今天的天山山脈(東段),而不是祁連山山脈。
但《漢書》中寫了“匈奴謂天為“撐犁””,也就是突厥語中的“騰格里”,并不是祁連。
那祁連和天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那就有可能是祁連一詞并不是匈奴人的語言,而是月氏人的語言。
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祁連一詞源自吐火羅語。
唐朝時說的那些什么“析(時)羅漫”“、“初羅漫”、“祁羅漫”,很可能都是和“祁連”一樣,來自同一個吐火羅單詞的不同音譯版本。
所以月氏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到天山東麓這一代,水草十分豐美的地方。
而且那時他們十分強大,有多強大呢?
根據《史記》的記載:
“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彊(強),輕匈奴…”——《史記》大宛列傳
最牛的時候騎兵有一二十萬之眾,甚至都不把匈奴放在眼里。
“當是之時,東胡彊(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
“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史記》匈奴列傳
月氏強到,能讓匈奴像戰國時中原各國那樣,送兒子來自己這當人質。當然冒頓他爹主要也是想廢長立幼,來個借刀殺人。兒子剛送過去就派兵打月氏。月氏本來也想把冒頓殺了,結果被他跑了。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冒頓跑回去之后就把他爹殺了,自己當了單于,匈奴的鼎盛時代也就此到來。
同時我們前面也提到了,曾經跟月氏生活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叫烏孫的部族,被他們打跑了,國王都給殺了。“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
那這么強的月氏后來怎么就沒了呢?
因為在更北的草原上,匈奴出了一個猛人,就是曾經在月氏做人質的,冒頓單于。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派曾張騫出使西域,而張騫此行也開辟了絲綢之路。
但張騫出使的初衷可并不是為了通商,就是為了找這個大月氏。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yì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史記》大宛列傳)
漢武帝在決心對匈奴下手之后,就開始研究他們的弱點,聽投降匈奴人介紹,有個叫月氏的部族被匈奴所敗,首領的頭都讓匈奴人拿去當酒杯了。被打跑的月氏人非常想報仇,正好大漢也想干匈奴,于是漢武帝就想找人出使月氏,聯合討伐匈奴。然后張騫就成功拿到了這個offer,和個匈奴向導一起前往月氏。
那被打跑的匈奴人又去哪了呢?
“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guī水北,為王庭。其馀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史記》大宛列傳
被匈奴擊敗后月氏人就西遷了,跑到了中亞,大宛國以西的地方,在媯水北岸建立王庭。
這個媯水今天叫阿姆河,發源于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流經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四個國家,河流的走向大致相當于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國界。而大宛國的大概位置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的費爾干納盆地一帶。
月氏人到這里之后,還順手把生活在這里的一個叫大夏的國家給滅了。這個大夏也叫巴克特里亞,首都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內的巴爾赫地區。人口很多,有一百來萬,擅長經商,但不擅長打仗,月氏人來了就給滅了,
至此,來到中亞的月氏人被稱作大月氏。
而沒有跟著大部隊西遷的那部分月氏人,沿著河西走廊向東,來到了真正的“祁連山”一帶,他們被稱作小月氏。再后來他們和當地的匈奴人、羌人等其他民族相融合,被稱作“盧水胡”。
十六國時開創北涼政權的沮渠家族就是盧水胡。
而西遷的大月氏,也沒有停下他們的腳步。
后來他們又南下侵入印度,建立起了能和大漢、羅馬、安息并列為四強的貴霜帝國。
甚至于,連后來佛教在漢地的傳播,也是月氏人帶來的。
這些故事,關注我,咱們下期接著講。
參考文獻:
《祁連與昆侖》林梅村
《大月氏人的原始故鄉》林梅村
《烏孫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遷的經過》錢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