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難查到,詞典收不全。
方言沒版本,地方不賣到!
十里不同音,百鄉嘮嗑問。
打科插諢趣,平添民族魂!
月是故鄉圓,曲是家鄉韻。
走南論闖北?,難舍故鄉音!
?一板一眼調,一口親澤恩。
有調有音?作,字承后來神!
許多文字,大家平時都會用到,也說的很利索,不過你未必能寫出來,就算見到本尊,你都認不出來。
擓
【讀音】kuǎi
【釋義】抓,搔。
【舉例】擓癢癢,擓破了皮。
熥
【讀音】tēng
【釋義】把已經熟了的食物再加熱。
【舉例】饅頭涼了,熥熥再吃。
言語
【讀音】yányu
【釋義】招呼,回答,開口。
【舉例】說話呀,別不言語。
和
【讀音】huó
【釋義】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舉例】晚上吃餃子,和點面吧。
欻
【讀音】chuā
【釋義】這個發音的字僅此一個,為擬聲字。
【舉例】欻的一下,飛過去一只鞋……。
擤
【讀音】xǐng
【釋義】捏住鼻子,用氣排出鼻涕
【舉例】看天冷給你凍的,趕緊擤一擤大鼻涕。
尥
【讀音】liào
【釋義】騾馬等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
【舉例】說你兩句,還跟老子尥蹶子啊?!
搋
【讀音】chuāi
【釋義】用手用力壓和揉。
【舉例】搋點面晚上吃餃子。
夾
【讀音】gā
【釋義】腋下。
【舉例】夾肢窩。
酘
【讀音】tóu
【釋義】將有肥皂的衣服在清水里漂洗。
【舉例】這衣服還有沫子呢,趕緊再酘兩遍。
雀
【讀音】qiǎo
【釋義】麻雀(què)的俗名。
【舉例】家雀兒。
肋忒
【讀音】lēte
【釋義】不整潔,不利落
【舉例】肋忒兵。
苶
【讀音】nié
【釋義】發呆,動作遲緩,萎靡不振的樣子。
【舉例】平時挺正常的,突然間就有點發苶了呢。
膙
【讀音】jiǎng
【釋義】手腳因摩擦生成的硬皮
【舉例】手上磨起了膙子。
齁
【讀音】hōu
【釋義】非常,食物太甜或太咸
【舉例】天氣齁熱,菜咸的齁嗓子。
薅
【讀音】hāo
【釋義】去掉之意。薅草即拔草。
【舉例】誒!你給我撒開!薅頭發算啥能耐!
跐
【讀音】cī
【釋義】申斥,斥責
【舉例】媽媽跐兒子我一頓。
綽
【讀音】chāo
【釋義】匆忙中抓起來。
【舉例】他綽起個酒瓶子就砸了上去!
餳
【讀音】xǐng
【釋義】面、糖等變軟。
【舉例】把面和好后餳一會兒。
扽
【讀音】dèn
【釋義】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舉例】快來人啊,我扽不住他啦!
捯飭
【讀音】dáochì
【釋義】修飾,打扮。
【舉例】出門前先捯飭捯飭。
皴
【讀音】cūn
【釋義】皮膚上積存的泥垢。
【舉例】大哥挺長時間沒洗澡了吧,皴挺多啊。
趿
【讀音】tā
【釋義】拖著鞋子。
【舉例】你再趿拉個鞋走路,就摔死你!
潲
【讀音】shào
【釋義】雨斜落下來,灑水。
【舉例】下大雨了,看看窗戶潲不潲雨。
脬
【讀音】pāo
【釋義】膀胱;量詞,用于屎尿,一~屎,同“泡”。
【舉例】等會兒,我先撒脬尿!
掇
【讀音】duō
【釋義】拾取;摘取:~拾。~弄。
【舉例】吃完飯想著把碗拾掇了。
憷
【讀音】chù
【釋義】含有害怕或畏縮之意。
【舉例】頭回打這么大的麻將,有點發憷。
剋
【讀音】kēi
【釋義】打人或嚴厲的訓斥。
【舉例】老婆的生日忘記買禮物了,回家還得剋我……
剌
【讀音】lá
【釋義】劃破,撥開。
【舉例】這衣服真結實,有刀都剌不壞。
劐
【讀音】huō
【釋義】用刀尖順勢將物體剌開。
【舉例】劐開魚肚子,常誤作“豁”。
常說而不會寫的口語字
以下基本按拼音順序排列,主要以常說而不會寫的口語字為主。
娭(aī):娭毑(jiě),稱祖母或年老的婦人,即老奶奶,南方方言。
瘢(bān):瘢痕。這個字念不錯,寫在這里主要是要同“癍”區分,“癍”是皮膚上長斑點的病,而“瘢”是指傷口長好后留些的痕跡,也就是俗稱的疤瘌。
鴇(bǎo):本意是一種鳥,傳說這種鳥總在和各種不同的鳥交配,其性最淫,所以這個字更多的指妓院的負責人,即“老鴇子”。
鞴(bèi):鞴馬。馬不會老扛著馬鞍,只有在需要騎的時候才裝上,平時是卸下來的。鞴的意思就是把馬鞍等東西裝到馬上,準備給人騎。比如電視劇里大俠要出門,大喊一聲:“來人,快給我鞴馬”,而不能是“備”馬。
荸(bí):荸薺。這個大家都應該吃過吧,就是你未必會寫這兩個字。
箅(bì):箅子。有空隙能讓水流過而阻擋固體的扁片。比如馬路邊排水溝口的鐵箅子。
皕(bì):這個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200。
赑(bì):赑屃(xì),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就是石碑底下的那個形似烏龜的東西。
藊(biǎn):藊豆。是的,你沒理解錯,就是我們所吃的“扁豆”,正確的寫法就是這個“藊”,不過由于民間長期使用“扁豆”的寫法,所以現在兩個字通用了。
弁(biàn):馬弁。舊時的低級武官,比如押送犯人的官差。
鑣(biāo):馬嚼子兩頭露在外邊的部分。其實我組個詞你就認識它了,“分道揚鑣”。
醭(bú):醬油醋等放時間長了表面會長一層白色的霉,老話叫“長了醭了”。
倘(cháng):倘佯(yáng)。這兩個字純屬搗亂,字典的解釋為“同‘徜徉’”,都是自由自在來回走的意思。原來一個人走和兩個人走完全沒有區別……
綽(chāo):匆忙中抓起來。比如“綽起一根棍子就去打架”。恩,現在一般會寫成“抄起”。
蕆(chǎn):一個你絕對想不到的字,它的意思是把事情解決掉,比如“蕆事”,“托人幫我把這事情蕆了”……我承認,我也一直以為是“鏟”呢……
磣(chen):牙磣。食物中夾雜了沙子等異物的感覺。也許在食堂吃飯時總會想起這個字……
眵(chī):眼睛分泌物凝結成的淡黃色的東西,沒錯,就是眼屎啦,俗話說的“眵目糊”。
踟(chí):踟躕(chú)。心中猶豫,要走不走的意思。也不算太生的字吧,貌似中學語文課學過的。
彳(chì):彳亍(chù),我可不是在寫火星文,這是兩個字,發音和“踟躕”類似,意思也類似,走走停停的意思。
啻(chì):只,僅僅。不過通常都組詞為“不啻”,如“我們關系好的不啻兄弟”。
瘛(chì):瘛疭(zòng)。中醫上指手腳痙攣,口斜眼歪的病,通俗的說就是“抽風”……以后罵人可以文言一點了。
銃(chòng):火銃,類似火槍一類的武器。
匙(chí):湯匙,舀湯用的工具。多音字,也是鑰匙的匙。不過用在這里要念chi,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欻(chuā):這個發音的字僅此一個,為擬聲字,比如“欻的一下,飛過去一只鞋……”
搋(chuāi):用拳頭攪揉,使摻入的東西均勻。比如“搋面”……好吧,看到這個字的寫法,我還是寫“和面”吧。
膪(chuài):囊(nāng)膪,豬的胸腹部的大塊肥肉。……呃,通常這是一個用來侮辱胖子的詞……
槌(chuí):槌子。要和“錘子”區分,可以認為一個是鐵的一個是木頭的……
爨(cuàn):灶,或者在灶上燒火做飯。比如舊時分家叫做“分爨”。特別提一下,這個字是新華字典里“難查字筆畫索引”的最后一個字。而且據說這還是一個姓氏……姓這個姓的人簽名肯定很累……
皴(cūn):皮膚受凍干燥而形成的干裂。比如“手皴了”。
捯(dáo):雙手不停調換著把繩子之類的東西拉回來。一強調這個字,我印象中就出現了牛群馮鞏的一段相聲“捯啊捯啊捯,捯出一頭驢來……”。另外,我們看錄像帶時也常把快進快退成為“往前捯、往后捯”。
纛(dào):這個字也很繁,它的意思是指古代軍隊里的大棋,一般寫著大統帥的姓之類的。
扽(dèn):這個發音也是只有這一個字,表示用力拉。比如“使勁一扽,把繩子扽斷了”。
耵(dīng):耵聹(níng),耳道分泌物,就是耳屎啦。
蠹(dù):蛀蝕,侵害。一般人認識這個字都是來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鞥(ēng):沒有聲母,很神氣的發音吧,此音僅此一字,意思為馬韁繩。
蜰(féi):肥蟲,竟然是臭蟲,臭蟲很肥么?
瀵(fèn):水從地下噴出漫溢……為什么我覺得這水很不干凈呢……
酆(fēng):酆都。就是鬼城啦,不過現在都簡寫為“豐都”。
訃(fù):訃告,就是報喪通知,你要是留意過報紙中縫的話應該發現過。
夾(gā):這是個多音字,發這個音的時候專門組詞為“夾肢窩”,即腋下。一般人還真不知道怎么寫。
尜(gá):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兩頭小中間大,這個字多傳神阿……另外也可以表示這種形狀的任意東西,比如有種食品叫“尜尜湯”,其實就是面疙瘩湯。
紅(gōng):注意不是“hong”,發音同“工”,專門用于“女紅”,表示女子所做的縫紉繡花等活。
估(gù):估衣,就是賣的舊衣服。聽過相聲《賣布頭》就知道這個。
夬(guài):這下知道了吧,比如“快,塊”等都是形聲字,右邊的這個東西也是一個字,意思是堅決果斷。
盥(guàn):洗手或洗臉,比如盥洗室,其實就是洗手間。
鱖(guì):鱖魚,有一道名菜“松鼠桂魚”都吃過吧,其實正字應該是這個鱖,不過現在兩個字也通用了。
馃(guǒ):馃子,油炸面食,別說你沒見過,它還有另一個更家喻戶曉的名字——油條。當然油條僅僅是馃子的一種,其實“薄脆”也能算馃子……“煎餅馃子”都吃過吧。
咳(hāi):無論是發音,還是含義,和英文“Hi”完全一樣,打招呼用的字。
嗐(hài):估計我們天天都說,就是不知道怎么寫這個字。感嘆詞,用法如“嗐,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啊。”(四聲的只此一字,無可替換,寫“嗨”是錯的)。
頇(hān):俗語常用,就是粗的意思,如“這柱子太頇了,得三個人才能合抱。”
薅(hāo):俗語常用,就是拔。貌似有個順口溜“剃頭師傅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哪個缺德孩子編的……
吽(hōng):佛教咒語專用字,如“唵嘛呢叭咪吽”。
蕻(hóng):一種類似芥菜的菜,即“雪里蕻”,現在也可寫成“雪里紅”,應該吃過吧。
鱟(hòu):一種水生甲殼動物,同三葉蟲一樣古老,堪稱活化石。漁民俗稱“海怪”。貌似沿海的地方都能見到。自然博物館里也有,不過我很久都不認識這個字……
烀(hū):一種半蒸半煮的烹飪***。某年春節晚會上黃宏宋丹丹的小品有這臺詞“過年了,都烀地瓜,烀土豆,哪能烀你爹呢……”
笏(hù):笏板。看過古裝電視劇沒?大臣們上朝時都雙手捧著一塊木板一樣的東西,那就是笏板了。
搳(huá):搳拳,喝酒時的游戲,現在也可寫作“劃拳”。
鯇(huàn):鯇魚,我國特產的一種重要淡水魚,俗稱“草魚”……
寰(huán):廣大的地域,比如“寰球”,不過現在也可寫成“環球”。
劐(huō):用刀剪等銳利的工具劃開。比如“那刀劐出一道口子”。注意與“豁”區分。
嚄(huō):表示驚訝的感嘆詞,如“嚄!好大的一間房!”
嚯(huò):同樣是表示驚訝的感嘆詞,如“嚯!這孩子都長這么大了。”
齏(jī):細碎的微粒,如“在炮火下化為齏粉”。
偈(jì):偈子,和尚吟唱的詞句,類似于詩。
趼(jiǎn):手腳上因長期摩擦而生成的角質化硬皮組織,現在也可寫作“繭”。
膙(jiǎng):膙子,同“趼”意思一樣。
豇(jiāng):豇豆。你可能常吃,但你未必會寫這個字。
鉸(jiǎo):用剪刀剪斷。如“你去把這封條鉸開。”
巹(jǐn):古人結婚時用的一種酒器。常組詞“合巹”,類似現代婚禮的成婚儀式。
縉(jìn):縉紳(shēn),古代指做官的人。如“縉紳之家”。
鬮(jiū):新華字典上的解釋讓我很無奈——“抓鬮時用的紙團”……
鬏(jiū):鬏兒,頭發盤成的結,也可指類似樣子的東西,口語常用。
孑(jié):孤單的意思,如“煢(qióng)煢孑立,形影相吊”。另外蚊子的幼蟲叫作“孑孓”。
皸(jūn):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也可寫作“龜裂”,發音是一樣的。
頦(kē):下巴頦,就是下巴,口語常用的字。
剋(kēi):打人或者嚴厲地訓斥。如“狠狠剋了他一頓。”同學們不要再說“K人”了,這是咱們中國話。
剌(lá):劃破,割開。如“用刀剌了一道口子。”注意可不是“刺”。
瑯(láng):瑯瑯,擬聲詞,形容響亮的讀書聲。常說的“瑯瑯讀書聲”就是這個字。
尥(liào):尥蹶子,騾馬等牲口跳起來用后腳踢的動作。
趔(liè):趔趄(qie),走路不穩,身體歪斜要摔倒的樣子。如“我一趔趄,差點掉溝里。”
〇(líng):就是數字零,漢字也是有這個圓圈的。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監獄,如“身陷囹圄”。
餾(liū):一種烹調***,炒的時候摻入淀粉,如“餾肉片”,不過現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開,如“蹓走了”,“開蹓了”。注意這個字和“溜”不通用,寫“溜走”就錯了。
遛(liù):牽著牲口或寵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
綹(liǔ):成束的理順的絲狀物體,如“額前垂下一綹頭發”。
捋(lǚ):用手指順著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說“聯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發音和含義都完全一樣,指小孩子,兩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動詞,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發音不清,如“齉鼻兒”。
淖(nào):爛泥的意思,常組詞“泥淖”。 廿(niàn):數量詞,二十。日歷上能看到這個字,24即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戲弄,糾纏。二男一女,很生動的一個字吧……
苶(nié):發呆,精神萎靡的樣子。如“苶呆呆發愣”。
佞(nìng):巧言諂媚,溜須拍馬,一般形容奸臣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現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現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現在也可寫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個發音就是這個,意思為舒適安泰,如“心寬體胖”,不要誤會了這個詞的意思,它跟胖子一點關系也沒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環繞,有個成語“虎踞龍蟠”,切不可寫成“龍盤”。
襻(pàn):口語常用,必須加兒化音,指中式服裝上套紐扣的那個套,如“疙瘩襻兒”。
耪(pǎng):耪地,即用鋤頭松土。如果聽過傳統相聲《樹沒葉》就應該記得這個字:“今天沒有事兒嘍,前去耪耪地嘍……”
脬(pāo):尿(suī)脬,俗語,即膀胱。(正在吃飯的請自覺跳過)也可做量詞,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寫成“泡”可就錯了-_-!
苤(piě):苤藍,一種蔬菜,學名為球莖甘藍。這個字你應該很陌生,但發音應該很熟悉吧。注意“藍”是輕聲。對,就是那種吃起來類似蘿卜的東西。
鲆(píng):鲆魚,別說你不認識,就是“平魚”啦,不過正確寫法就是“鲆魚”。
鄱(pó):鄱陽湖,這個地方大家都聽說過,只是注意,發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體沸騰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個不可思議的字,唯一被《新華字典》收錄的兩音節漢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單位千瓦。
鹐(qiān):禽類動物啄東西的動作。如“鳥把那片樹葉鹐走了”,“被鷹鹐了眼睛”。
戧(qiāng):沖突,口語常用,如“你這不是戧火么,非打起來不可。”
雀(qiāo):發音為一聲時,組詞“雀子”,意思是雀斑,如“長了一臉雀子”。
俏(qiào):發音和意思都沒問題,在此提示這個字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做菜時添加配菜提味,如“燉肉里俏點胡蘿卜”。
葚(rèn):桑葚兒,桑樹的果實。有趣的是,只有加兒化音時才這樣念,如果不加兒化音,則發音為shèn,意思一樣。
誰(shéi):特此證明,《新華字典》上這個字兩種發音都是正確的,這也是順應民意吧。
瘆(shèn):讓人害怕,如“這地方太安靜了,太瘆人了。”
厶(sī):不是日文哦,這是漢字,就是“私”的古體寫法,含義也是一樣的。
荽(suī):芫荽,又叫胡荽,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日常蔬菜——香菜。
嗍(suō):口語,用唇舌吮吸。如“嗍嗍筷子上沾的湯”。
趿(tā):趿拉,穿鞋只穿前半部分的樣子,如“趿拉板兒”。
鰨(tǎ):鰨目魚,就是比目魚,雙眼長在身體的一側。“南邊來了個喇嘛,手里提著五斤鰨目”……
怹(tān):第三人稱的尊稱形式,同“您”的原理一樣,就是不常用了。
叨(tǎo):作此發音是專門組詞“叨擾”,為感謝別人款待的客氣話,注意不是“討擾”。
鼗(táo):撥浪鼓的學名,多有學問。
熥(tēng):把已經熟的食物再加熱,如“把饅頭放爐子上熥熥”。
菾(tián):菾菜,草本植物,根部可用來榨糖,現在也可寫作“甜菜”。
骰(tóu):骰子,游戲或賭博用具,就是俗稱的色(shǎi)子。
摶(tuán):把東西弄成球形,如“把廢紙摶成一團”,注意“團”可沒有動詞用法。
煺(tuì):把宰殺過的牲畜或家禽用滾水燙過后去掉毛,如“煺豬毛”。
褪(tùn):和衣物脫離開的動作,如“胳膊從袖子里褪出來”。
綰(wǎn):把長條形的東西繞起來或打上結,如“繩子頭綰個扣”,“把頭發綰起來”。
璺(wèn):器物上的裂痕,常用俗語“打破砂鍋璺(諧音“問”)到底”。
擤(xǐng):捏住鼻子用力出氣,如“擤鼻涕”。
鼴(yǎn):鼴鼠,特別提示的是這個字只能念三聲,很別扭吧,字典就是這么說的。
吆(yāo):吆喝,用于叫賣等情況下的叫喊。
約(yāo):用秤稱重量,口語常用,如“給我約半斤肉”。
靨(yè):既是俗稱的酒窩,如“臉上露出笑靨”。
揖(yī):作(zuō)揖,行拱手禮的動作。
勩(yì):別瞎猜了,這不是繁體字,指器物磨損而失去棱角,如“螺絲勩扣了”。
燚(yì):除了用于另類的名字外,這個字已經沒有用處了……
鳶(yuān):本意是老鷹,不過常組詞“紙鳶”,意思是風箏。
鏨(zàn):在金屬上雕刻,如“在外殼上鏨著型號”。
锃(zèng):器物表面干凈而閃光耀眼,如“刀子磨得锃亮”。
擇(zhái):和發音zé時的含義類似,只是口語用這個音,如“擇菜”
缶只(zhǎi):(應為一個字,因為不屬于GBK字符集,所以只好拆成兩半寫了)口語中兒化使用,意思是器物殘缺破損的痕跡。都聽過《賣布頭》么?“沒有褒貶沒有“缶只”兒,沒有窟窿眼……”
搌(zhǎn):輕輕地擦抹,如“搌布(就是抹布)”。
笊(zhào):笊籬,用來從湯水中撈東西的器具。其實就是撈餃子用的漏勺。
謅(zhōu):隨口編瞎話,如“瞎胡謅”(注意這個字沒有zōu的發音)
髽(zhuā):髽鬏(jiū),女孩子梳在頭兩邊的發結。
孖(zī):雙胞胎,很直白吧。
攥(zuàn):用手握住,如“手里攥著一把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