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們總說,貓和狗是天生的敵人,只要一見面必定會打起來。
老人家們說的是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不過現在隨著對動物的了解,貓犬之爭進而延伸到了“貓科”和“犬科”之爭。
既然“貓科”和“犬科”之爭都出來了,那必然會有這么一個觀點做論據:同體型下貓科動物是絕對的王者,對犬科是壓倒性勝利。
不僅如此,貓科動物還能越級斬殺,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歐亞猞猁和歐亞狼。猞猁的體型還不到1米,體重20公斤,而歐亞狼狼身長1.3米左右,體重40公斤左右。猞猁會定期清理自己領域內的狼,保證自己幼崽的安全,也減少競爭。
貓科動物有冷靜埋伏和背后偷襲和鎖喉的技巧,敏捷性、靈活性以及爪子的運用都是犬科難比的,犬科能與之對抗的是它們群體作戰的團結和協調,以及它們的耐力。
現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貓欺負狗,狗氣的咬牙切齒就是拿貓沒辦法。貓突然偷襲打狗一巴掌,打完就跑,來回多次,就這樣狗也沒辦法。貓狗打架,狗總是被欺負的那個。
但是,我們又時常能聽到狗咬死貓的事情發生,尤其是流浪狗咬死流浪貓,前段時間就有小區里7只流浪狗咬死了9只流浪貓的事情。
為什么狗會被貓欺負,狗又會咬死貓呢?
如果要說同體型的話,跟成年貓同體型的狗就只有小型犬和未成年的狗,這些狗打不過貓很正常,只有被欺負的份。
正常體型的貓和狗,狗會被貓欺負,存在于這兩種情況中:都是家庭寵物,且主人沒有明顯偏向狗;母貓正處于巔峰狀態,且正處于哺乳期。
雖然貓和狗在人們眼里都是寵物,但是貓和狗對自己在家里的定位可不一樣。狗狗通過一系列的察言觀色,會自動給自己定位到主人以下的地位,如果家里有別的寵物,它也會通過主人的反應定位它和別的寵物之間的地位。
貓也會察言觀色,不過貓認為它和鏟屎官的地位是平等的,它觀察的是鏟屎官對它有沒有危險。有些強勢的貓咪甚至會自動給自己定位成家里的老大,比如那些會抓老鼠、蟑螂給鏟屎官吃的貓。
那么貓狗共處的話,如果主人沒有對狗狗表現出明顯的偏愛,它會認為自己的地位最低,被貓欺負雖然生氣,但是也不敢較真。更何況有時候主人看到貓欺負狗,還會跟發現了新大陸似的興奮,狗狗為了討好主人也不會去反擊。
但是,如果主人對狗狗表現出了明顯的偏愛,那狗狗又會判斷它的地位比貓咪高,會真的下口咬貓咪。
再說正處于哺乳期的母貓,經常喂流浪貓的人會知道,貓遇到人一般是先躲起來的,但是哺乳期的母貓,在母愛的加成作用下會站出來保護小貓。尤其是小貓附近出現了狗,母貓甚至會主動出手暴揍狗一頓。
平時的貓狗打架,貓打煩了或者覺得自己沒什么勝算了,就主動撤退了,一般狗想留也留不住。但是哺乳期的母貓為了保護小貓去打狗的話,那可真是豁了命打的。
除了這兩種情況,貓狗打架如果要認真的話,貓一般都會輸掉然后逃跑,跑都跑不掉的就會被狗咬死。
沒有辦法,這也是自然法則的一種,貓狗天生是冤家,狗的體型比貓大太多了。不說金毛、哈士奇這種大型犬,就是正常狗的體型,也比貓大太多了,體重上更是遠遠超過貓。貓咪最多抓瞎狗的眼睛,造不成致命傷害,而狗一口下去貓命就沒了。
而且,流浪狗一般是中華田園犬,在中華田園犬的基因里,就沒有讓著貓這一概念。在各種品種的狗引進來之前,中華田園犬到處都是,而且都是用來看家護院的。
在老一輩人的觀念中,狗是忠臣貓是奸臣,有時候看到貓甚至會指揮自家的狗去咬死,看到狗追著貓咬也不會制止。
流浪狗會結群,流浪貓單打獨斗,正常體型下一只貓面對一只狗也不一定能打得過,更何況是面對一群。狗的吠叫會讓貓咪陷入驚慌之中,會讓貓咪下意識地想跑,但如果周圍沒有樹,那真的是跑都跑不掉,只能被咬死。
另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貓的自信來源于對自身實力的評估和對周圍環境的放心,而狗的自信來源于群體。
一只自信的貓敢躺在距離在一群流浪狗不遠的地方曬太陽,而一只狗如果從流浪狗群旁邊經過,盡管它的體型比那些流浪狗都要大,也會夾著尾巴過去,而這群體型更小的流浪狗,敢朝著這只大一點的狗吠叫、追趕。
所以,流浪狗群去追貓,會越追越勇,而貓在拉鋸戰中會逐漸失去信心,選擇逃跑。
在家庭里狗忍受貓的欺負,是顧全大局的智慧;在外邊狗咬死貓,是自然法則的體現;如果是同體型且一對一的情況下,狗一點勝算都沒有。那家養的貓咪為什么明明清楚體型懸殊,還是會時不時地去欺負一下狗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