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B站等彈幕視頻網站上形成的知識分享與互動氛圍,構成了網絡文化的新動向。一批知識型視頻博主紛紛走向輿論舞臺,成為眾多90后和00后眼中的網紅大咖。
比如,講述刑法學的羅翔,談論古典文學的戴建業,分享地理與海洋知識的汪品先。甚至一些在外界看起來頗為枯燥的領域,比如高等數學,文學理論,古漢語文字,等等,都有了***的視頻博主。
還有一些雖然“名氣”不大但擅長做視頻的年輕人,成為歷史區、知識分享區的知名UP主,比如***動態歷史地圖的“史圖館”,用視頻來講解兩晉南北朝歷史的“安州牧”,用幽默語言講述世界趣聞的“小約翰可汗”,等等。在他們視頻下方的留言區和視頻彈幕中,有很多網友留下了妙趣橫生的評論,還有一些相當***的探討,對視頻內容進行評論分析,讓人不禁感嘆如今網上年輕人學習風氣之濃厚。
過去一些人對年輕人的“求知欲”存在偏見,認為學習知識是個苦差事,如果沒有考試壓力,不會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主動學習。在應試標準的規律下,這樣的看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其實都對世界萬物有好奇心,關鍵在于如何把知識講述得有趣,如何能在講述與分享知識的同時不破壞求知者的好奇心。因此,類似B站這樣的網絡文化社群,在某種意義上就扮演了一個平臺的角色,就像一個***的網絡學堂,通過不同的UP主來圈定某一個知識領域,再通過互動來實現學習的快樂。
這種新鮮的網絡文化現象,其實背后最關鍵的要素,就是實現了知識的趣味性。雖然每一代人都在試圖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變得有趣,但真正要做好這點并不容易。填鴨式的灌輸教育,顯然不適合網絡文化生態,寓教于樂才能讓年輕人喜歡學習。其中一個很直接的辦法,就是用年輕人熱衷的表達方式,比如“鬼畜”視頻,就被很多年輕網民津津樂道,還有各種流行的“梗”,也不時出現在知識分享的UP主口中。
我們可以看到,羅翔教授在講法律知識時經常用“張三”的故事,時間長了,很多網民就對這個“法外狂徒張三”相當熟悉,很容易增加知識的代入感,那些看似枯燥的法條也變得生動了。再如,有些人過去不喜歡歷史,是因為課堂上一些老師只會照本宣科,而一些UP主***了精良的歷史地圖視頻,配合***且有趣的文案,很容易讓人產生歷史的現場感,學習歷史就像看電影一樣輕松。
除了趣味性,網絡平臺社群上的互動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彈幕可以增加視頻的互動性,即便是獨自觀看視頻時,也能通過密集的彈幕與其他小伙伴“聊天”,雖然這些彈幕不具備實時性,但它們分布在視頻的每一個角落,任何視頻中的亮點都會吸引人駐足觀看并留下彈幕。因此,彈幕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學伴”的角色,這是之前的知識分享方式都不具備的特點,也增加了更多年輕人由“發彈幕”和“玩梗”而進入***學習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彈幕視頻網站形成了一個網絡文化話語的共同體。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說:“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場所,就像一個家一樣。在這里,人們是安全的,沒有擔心和焦慮。”事實上,線下的讀書會是一個共同體,網上的視頻學習空間更是一個共同體,而且它幾乎沒有邊界與門檻,不論是什么學歷背景的人,只要想學習,都能加入其中。這就徹底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依靠學習學校來區分“文化身份”的模式,北大清華的博士可以做UP主,初中生也能發視頻——只要他喜歡,且有人愿意看的話。事實上,即便是那些知名度很高的知識區UP主,也有不少人并非具備博士頭銜或畢業于名牌大學,但他們***水準過硬,且更適應網絡上的表達方式,就有可能成為知名博主,并吸引更多人關注某一***領域。
這種學習共同體逐步形成后,也會逐步解決一些網絡社群圈地自萌的問題,形成更多的共識。當這種熱衷學習與知識互動的風氣成為主流后,網站也會形成更加明確的文化話語。即便是那些剛剛加入的年輕網民,也會被納入這種話語體系,激發內心對知識的好奇心,開啟網上的學習之旅。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網絡文化話語下的青年“求知欲”,他不只是一種新鮮的網絡文化,更是一種不斷變革的話語方式。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