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濤哥瞎白活”時間,好久沒更新海洋生物演化史系列了,今天和大家嘮嘮物種演化史上的勵志明星,和天敵頑強抗爭了3億多年,離上岸就差一步,卻無奈遇到了人類的跳跳魚。
跳跳魚,學名叫做彈涂魚,隸屬輻鰭魚綱。說到輻鰭魚,來頭相當可以,最早可以追溯到泥盆紀中期,它們的兄弟是大名鼎鼎的肉鰭魚,3億多年前,肉鰭魚們上岸漸漸演化為四足形類,進而再度變成兩棲類,然后就有了合弓綱和蜥形綱,即獸族和龍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演化史系列略作了解。
為啥同屬于硬骨魚類的肉鰭魚登上了陸地,而輻鰭魚卻始終茍且在水里呢?
我不知道,但我覺得這個說法并不十分準確,因為輻鰭魚中的跳跳魚,也嘗試跳出水里登到岸上,并且這一跳就是好幾億年。
在這幾億年中,陸地上的龍獸之戰硝煙彌漫,海洋中的霸主更替時移世易,而跳跳魚作為體型甚小,胃口不大,志向也并不十分高遠的族群,始終在無數掠食者的爪牙之下閃轉騰挪艱難求生。但令人驚奇甚至有些敬佩的是,它們作為一條魚,開發出了許多本不該屬于魚的技能,不可謂不勵志!
首先,就是它們能夠離水而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跳跳魚把自己的呼吸系統開發到了極致,請大家注意它們的腮幫:
是不是很鼓?這是絕少出現動物身上的特征。濤哥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人類之所以能演化得比較“高級”,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靈長類可以鼓起腮幫,用以吹火保證其不熄滅,而其他哺乳類就沒法做這個動作,不會用火其余都白扯。
當然跳跳魚鼓起腮幫肯定不是為了吹火,而是用來含水,這一口水所攜帶的氧氣能極大延長跳跳魚在岸上的時間——隨身攜帶氧氣罐了屬于是。
除此之外,跳跳魚還開發出了第二套呼吸器官——皮膚,這種別出心裁的攝取空氣方式決定了只要濕度足夠,哪怕在岸上,跳跳魚都不必擔心缺氧。
另外,跳跳魚這種不到10公分級別的小東西,進無爪牙之利,退無甲胄之堅,漫說大型掠食者,就是隨便來一只飛禽甚至體型相當的螃蟹大蝦,也夠它們喝一壺的了。因此跳跳魚將自己的體表顏色變得和周圍環境幾乎一模一樣:
有了和灘涂融為一體的灰褐保護色還不夠,跳跳魚秉承著“居安思危,眼觀六路”的生存策略,將絕大多數魚類長在兩側的眼睛,硬生生挪到了頭頂,并且最大程度將其向外擴張,在眼球肌肉的帶動下,跳跳魚的眼睛可以作200°的旋轉,視覺范圍幾乎沒有死角和盲區:
最絕的還是它的魚鰭。在之前的演化史系列中,我曾提及肉鰭魚之所以能演化為四足形類,就因為魚鰭中有肌肉和骨骼,能幫助它們支撐起身體行走。但跳跳魚,你作為一條輻鰭魚,擁有肉鰭魚的技能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看看這挪動的步態?簡直夢回泥盆紀,我甚至懷疑第一批肉鰭魚上岸時,就是這種姿勢!
而且跳跳魚的鰭,力道極大,5到10公分的距離也許不算什么,但按身體比例算,不可謂不高:
甚至跳跳魚的腹鰭,也可以開合變化為吸盤,不僅能在陸地上蹣跚挪行,還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吸附在樹干上,這就讓人迷惑了——不僅能走能跳,現在還上樹了,下一步是想上天嗎?
停,我們捋一下:
人類的祖先是類人猿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是合弓綱的一支,合弓綱脫胎于四足形類,四足形類是肉鰭魚上岸變的,細思之下,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
硬骨魚類一門兩杰,肉鰭魚上岸后誕生了我們人類這支星球上唯一的高級文明,而輻鰭魚雖然如今已然是脊椎動物中最大的一個亞綱,包含了3萬多個種類,但茍在水里眼睜睜看著自家兄弟在岸上縱橫排闔叱咤風云,它們會不會終究有些不甘,也想沿襲肉鰭魚的老路,在時隔3億年之后來一遍后發逆襲?——或許看似弱小的跳跳魚就是輻鰭魚在演化之路上的登陸先鋒?
假如真的是這樣,那么輻鰭魚可能打錯了算盤,因為它們跳了3億多年,終究還是跳到了人類的餐桌上。
跳跳魚豆腐湯,鮮美無比:
在日本和中國某些地區,油炸彈涂魚也是一道讓人垂涎的小吃:
喪心病狂的人類甚至開發出了彈涂魚餃子這種非常具有侮辱性的吃法:
紅燒來一發:
椒鹽走一走:
醬燜搞起來:
醉嗆也不是不可以:
輻鰭魚:你怎么上岸了?
肉鰭魚:水里不好玩。
輻鰭魚:行吧,記得常回家看看。
肉鰭魚:得嘞。
3億年后。
肉鰭魚:快上來吧,上面好玩。
輻鰭魚:得嘞。
肉鰭魚:放生是不可能放生的,放蔥姜蒜吧。
輻鰭魚:肉鰭魚我%¥…………*@#¥
好了,我是濤哥,愛釣能聊,今天就瞎白活到這,喜歡就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