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門診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說她特殊是因為她的病雖然聽起來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卻可以致命。不要認為杜杜在危言聳聽哦,不信您接著往下讀……
患者女性,69歲,主訴覺得右耳朵里一陣陣發疼,自己用棉簽掏耳朵發現有血,就去附近的醫院看病,醫生說耳朵里有個小蟲子,建議她來我院取出,于是她來到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我們在硬性耳內鏡直視下發現患者的右耳里果然有一個正在活動的小蟲子。當我們告訴患者小小的蟲子也可以致命時,患者都覺得不可思議,不就是一個蟲子嗎,直接取出來就完了,怎么說的性命攸關了呢?
詢問病史得知她凌晨剛坐飛機從尼泊爾旅游回來,再問她是否去過什么特殊的地方譬如說叢林什么的,患者均說沒有,究竟是什么原因給完美的旅行畫上了不完美的句號呢?
還是讓杜杜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病吧!
1.蜱蟲是什么?
蜱蟲(俗稱草鱉子)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2.蜱的危害
蜱叮人后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癥狀,更為嚴重的是蜱可傳播多種疾病。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騷動的部位。此例患者發生部位在外耳道,因為外耳道比較隱秘、不易騷動。
3.蜱的好發時間
蜱蟲一般在4月到10月活躍,好發于丘陵地帶,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4.傳播途徑是什么
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后,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傳染途徑疑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5.臨床表現有哪些
輕者表現為炎癥的特征,可在叮咬部位出現原發病灶,局部淋巴結腫脹,患者出現水腫性紅斑、瘙癢、疼痛等癥狀,繼而形成潰瘍,流黃色液體,不久自愈。嚴重者在蜱吸血后數日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縮性麻痹,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蜱癱瘓。本例患者蜱叮咬后出現耳部瘙癢、劇痛,叮咬部位出現水腫性紅斑。
6.發現蜱蟲咬傷怎么辦
發現蜱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游離在墻面、地面,都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一旦找到了它,一定要即刻將它從皮膚上清除,這很重要,如果放任不管它,它會越鉆越深。
此時切忌不能立刻打死蟲子,也千萬不可用手強行拔除。因為蜱蟲的頭部和兩只"腳"上有倒鉤,它會深深埋入皮膚里,你強行拔除時只會越拉越緊,這樣即使你把蟲子拔掉了,但有可能它的頭還留在皮膚里繼續感染。
正確的***是趕緊來醫院,交給醫生來處理。醫師劉茉先用酒精棉球堵住這位患者的外耳道內口,目的是防止它進一步往里面跑,然后用酒精棉簽涂在它的全身,給它“麻醉”,讓它自行松口,然后我們用中耳鉗將其完整取出,取出后的活蜱蟲我們用火將其燒死后才放入醫用垃圾。
如不慎皮膚接觸蜱,尤其是蜱擠破后的流出物,也要進行消毒。對于取出蜱蟲處的皮膚,局部我們也用酒精給予徹底消毒,同時再次確認是否有殘留的蜱蟲肢體。
同時告訴患者要口服抗生素治療,近期內避免耳朵進水,定期復查,自己也仍需經過20天左右的觀察期,一旦出現反復發熱(38.5℃以上)并伴有嗓子痛、身上出現紅點(小米粒大小的紅點,類似出血點,全身都有可能出現)等,都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7.如何做好防護
(1)應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進入有蜱地區要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厝ズ罅茉?,以沖洗掉可能攀附在你身體上的蜱蟲。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打掃,防止寄生物滋生。
今天杜杜所講的這位患者耳朵里進的蜱蟲就是其中的牛蜱俗稱牛虱子,屬蜱螨類蜱總科的節肢動物,主要以附在溫血脊椎動物體上吸血為食,是人類和較低等的動物很多傳染病的重要媒介。當哺乳類散發出的丁酸氣味***到幼蟲,幼蟲便會吸附于宿主。吸飽血后,幼蟲落地并蛻皮,成為8足的若蜱。若蟲也等待適當的宿主,吸飽血後又掉下來蛻皮變為成蟲。
后來我們又詢問患者是否接觸過牛時,患者猛然想起她旅途中曾經過一個牛的牧場,也許這就是她患病的原因吧......
最后杜杜還是要提醒大家出門在外旅游欣賞大自然風光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1.王長青,馬志強,劉平華,etal.耳蜱蟲患者31例臨床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3).2.孫清廉.蜱蟲病很危險加強預防是關鍵[J].健康生活,2012(8):25-25.
作者:杜晶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