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18年,不少上市企業進行了股份回購,其中,回購股份后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不在少數。
11月7日,京新藥業就發布公告稱,公司回購股份比例已達2%,將用于后期實施員工持股計劃。
京新藥業的舉動只是今年A股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縮影。
截至11月7日,Wind顯示,A股有144家上市公司在2018年完成員工持股計劃,總金額為226.37億元。
無論是上述公司數量還是總金額,都和去年出入不大。2017年,A股有151家上市公司完成員工持股計劃,總金額為235億元。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員工持股的資金又來自哪里呢?
誰掏腰包?《國際金融報》初步統計,2018年完成員工持股計劃的144家A股上市公司中,資金來源于員工薪酬和自籌資金的上市公司分別有120家和108家,比例分別為83.33%、75%。(注:部分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資金來自于不同渠道,如既有自己的薪酬也有自籌的資金。)
▲員工持股資金來源摘要數據來源:Wind
比如,恒逸石化于11月3日公布員工持股計劃已完成,其資金來源即為公司員工的薪酬和自籌資金。恒逸石化對員工未提供任何形式的財務資助。
另外,有20家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來源于融資借款,比例為13.89%。
比如,杰瑞股份于公告中表示,其員工持股的資金來源為員工向公司控股股東借款,包含付息借款和無息借款兩部分。
當然,還有少數公司的員工持股資金來源于凈利潤提取的獎勵金,存在這類情況的上市公司有16家,占比11.11%。
比如,蘇交科于公告中表示,鑒于本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超過20%,公司提取專項基金3000萬元,作為本期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來源之一。
某知名高校金融***教授對《國際金融報》表示,員工持股計劃作為激勵機制方面的重要舉措,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可以凝聚人心,留住優秀的人才,有利于企業發展。
股票怎么管?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完成后,員工對所屬股票可以自行管理,也有的選擇委托管理。一般公司會視持有者是否有能力管理,來決定是否托管給第三方。
對這兩種管理方式的區別,上海駿豐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建新對《國際金融報》表示,自行管理一般是員工直接持股,委托管理一般是委托具有資產管理資質的機構管理。
北京億達律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則補充說,委托管理一般是委托給具有資產管理資質的機構,包括信托、證券公司等。委托管理大多數會用杠桿,設立預警線,或在解禁期之后設立止損線,類似于信托產品;而自行管理一般沒有杠桿和止損線。
據《國際金融報》初步統計,上述144家上市公司中,有106家上市公司的員工選擇了委托管理,占比為73.61%。剩余的38家公司的員工則選擇了自行管理,占比只有26.39%。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業完成員工持股計劃后,目前有多只股票已給員工帶來了“賬面利好”。
截至11月7日收盤,Wind顯示,有7家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盈利”超過40%。比如,亨通光電購買價(前復權)為4.84元/股,昨日收盤價為18.03元/股,漲幅達272.7%。
▲員工持股計劃漲幅超過40%的7只股票數據來源:Wind
(國際金融報記者鄒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