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藥物是所有疾病治療的基礎。平時常見的藥片除了大小、形狀、顏色不同之外,構造上也有區別。近年來隨著制藥工業的不斷發展,涌現了不少新型片劑。各式各樣的片劑需針對性服用,否則很難發揮最佳療效。
普通片
口服藥片中最常見、最簡單的種類,主要是將藥物成分和輔料混勻、壓縮制成。輔料多選用淀粉、蔗糖、糊精等,這些物質雖然不具備藥效,但是能通過影響藥片溶解、被吸收的速度來影響藥效。如果藥片上有刻痕,意味著可以掰開或碾碎服用,方便靈活調整用藥劑量。
口腔崩解片
普通片劑雖然很簡便,但是起效較慢、嬰幼兒和吞咽困難患者服用不是很方便等。為了彌補這些缺點,一種新劑型——“口腔崩解片”順勢而出。患者只要將其含在嘴里,30秒內就能自動崩解成無數個微粒,迅速被吸收。因此比較適合精神病、老年癡呆癥、癲癇和臥床不起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孩子。目前國內市場口腔崩解片很多,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奧氮平、格拉司瓊、布洛芬,氯雷他定、氨溴索等。口腔崩解片一般不需用水或只需用少量水,無需咀嚼。
糖衣片
在普通藥片外邊包上一層衣膜,統稱為包衣片(主要有糖衣片、薄膜包衣、腸溶片等)。傳統的包衣片劑多是糖衣片,以掩蓋藥的苦味,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不過現在歐美等國家基本淘汰了這種劑型,取而代之的是薄膜包衣片。
薄膜衣片
薄膜包衣“外衣”不再使用“糖衣”,改用羥丙甲纖維素等高分子材料。與糖衣片相比,這種包衣能夠防潮、避光、隔絕空氣,增加了藥物的穩定性,而且更加堅固耐磨,延長了藥品的有效期。有患者認為該藥外有一層薄膜,服用時須將薄膜剝掉,其實不用這么麻煩,直接服用即可。
腸溶片
普通藥片的吸收過程和食物類似:順著食道下行,從胃到腸。進入胃后,在胃酸的浸泡和胃壁的蠕動下,藥片被碾磨、腐蝕,大部分藥粉進入腸道,逐漸被吸收。腸溶片是一種在胃中不溶,在腸液中可溶解的片劑。
腸溶衣片的特點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保護胃黏膜。比如,阿司匹林傷及胃黏膜會誘發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疼痛等不良反應,而腸溶片可以安全通過胃部,進入腸道;二是保護遇酸易“受害”的藥物。在胃液的作用下會變質,如胰酶片。在腸道發揮作用的,如腸蟲清。抗胃酸的拉唑類藥物等,都需要制成腸溶片。腸溶衣片必須整片吞服,最好是在飯前1h或飯后2h服用。
口含片
口含片因其含服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舌上、舌下兩類。
舌上含片如西瓜霜潤喉片、草珊瑚含片等,有局部消炎、殺菌、收斂、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療口腔及咽喉疾患。還有用于治療慢性咽喉炎、口腔潰瘍、慢性牙齦炎、牙周炎的西地碘含片;還有甲硝唑(滅滴靈)口含片、洗必泰口含片等。使用時,應含在口腔或頰部,讓其溶解。舌上含服最好置于舌根部,靠近喉,不要咀嚼、不要吞服。如果把口含片嚼碎服用,容易造成局部藥物濃度過高,如把口含片吞服則失去了局部治療作用。用藥后30分鐘內盡量不要飲水、進食或吸煙。
舌下含片是將藥片放在舌頭下面,由舌下黏膜直接吸收。比如***舌下片,含服時盡量選擇舌根處并緊閉嘴巴,盡可能在舌下長時間保留一些唾液,幫助藥片溶解。服用***片后,至少5分鐘內不要飲水。
(資料參考:基層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