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國劇的大發現——
最近好多影視媒體都在傳,源于最近廣電總局公示的國產劇備案。
Sir翻看2021年第一季度所有備案國劇,里面有許多看名字就感興趣的劇集:
《歡樂頌3》,《山河枕》(墨書白小說),《加油吧!程序員》(大型格子秀
),《12309》(中國檢察服務中心,實名舉報熱線)。
更重要的是,這些備案劇中兩個明顯變化:
1,古裝少了。
前三個月,古代題材的備案劇分別是4部,0部,3部(去年光1月就11部了)。
2,集數少了。
前三月,沒有一部劇超過40集。
其中不乏12集,24集解決戰斗的“精品劇”。
高興嗎?
尤其第二條——
似乎,我們再也不用被那些上來就七八十集,還很有可能爛尾的注水劇折磨?
似乎,國劇要在質量上集體發力?
不過,以Sir多年和國劇相愛相殺的經歷還是要在此提醒一句。
別高興太早。
爛劇的“演技”,可比我們想象中牛多了。
01
不查不知道。
過去幾年,國劇“膨脹”得太厲害。
年度熱劇紛紛化身長篇巨制。
古裝劇,年代劇,重災區。
2015年《羋月傳》,81集;2016年《麻雀》,69集。
2017年《楚喬傳》,67集;《那年花開月正圓》,74集;《海上牧云記》,75集。
2018年《延禧攻略》,70集;《知否》,78集;《如懿傳》,87集。
2019年《九州縹緲錄》,56集;《鶴唳華亭》60集;《大明風華》64集。
2020年《清平樂》,70集。
……
Sir并非說這些都是爛劇,但,里面有多少部你真的追完了?
例子越多,觀眾也越納悶——
為什么?
不外乎錢和流量。
集數越拉越長,數據越播越漂亮。
熱度榜首,點擊破億,逼得平臺都在想辦法限制這種“軍備競賽”。
拉長的劇集,換來的,不是質量。
而是內容越來越水,是全網拉仇恨。
甚至,讓“倍速”這一曾經只存在于播放軟件上的***功能,搖身一變。
成了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明。
只是拉長嗎?
里面花樣可多。
簡直一出中國特色注水劇奇葩大賞。
早在2000年。
《西游記后傳》,就靠著在動作戲上搞重復剪輯,鏡像反轉拖延時間,成功把劇長拉到了30集。
左手,右手,慢動作。
左手,右手,慢動作重播……
嗯,你沒有眼花。
如此魔幻操作,讓當時還年輕的Sir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看了盜版碟。
由于***過于喪心病狂,極大挑戰了當時觀眾的幼小心靈,使得當年的孩子們在長大后,紛紛來到b站的鬼畜區。
賜名——“鬼畜鼻祖”。
個中原因,導演+主演曹榮也在b站回應:
劇本長度不夠,投資方有回報需求,鬼畜剪接是無奈之舉。
經網友證實,原本40分鐘的時長,去掉片頭片尾,擠完水后一般只有三十分鐘左右。
換言之,這部30集的電視劇,靠著注水,續了近五分之一。
那還是二十年前。
如果說這種古早的注水***,還屬于為了錢不得已而為之。
近十年,注水套路更加明目張膽。
花樣多到連主創都開始昏了頭腦。
首先,主次混淆。
主線故事正發展得緊張***,突然方向一轉,大篇幅講支線故事。
男女主人公正命懸一線,突然大筆一揮,講起男二女二的你儂我儂。
最扎心的例子:
《人民的名義》,黃毛鄭勝利(鄭乾)。
主線里,大佬們斗法進入白熱化,主人公的反貪行動取得重要突破,即將給漢東省的腐敗揭蓋。
啪——
畫風一轉。
講起鄭西坡和兒子鄭勝利的家長里短,給工廠職工拍廣告,和女朋友打打鬧鬧……
節奏斷崖式減慢,究極無厘頭。
以至于幾年后還有觀眾挖墳吐槽。
這還是上星的主旋律正劇。
各大平臺的網劇,幺蛾子更多。
2018年《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奔著男女主金瀚和趙麗穎來的觀眾,正吃著糖,嘬著蜜呢。
突然發現,不對勁。
女二格蕾絲的戲份后期陡然增多,引發演員親自下場diss,微博隔空對線。
導致這劇被網友們戲稱為“格蕾絲的傾城時光”。
同樣的例子:《楚喬傳》男二燕洵戲份過多,變《燕洵傳》。
《老九門》和《沙海》中配角張日山,喧賓奪主。
Sir還記得前不久還引用過達叔那句話:
“沒有主角配角,每一個角色我都當主角演。”
嘖嘖。
注水劇們是真要把這句話“踐行到底”啊。
02
除了主次混淆,注水劇還有一個大招:
回憶。
典型的例子,只舉一個。
2017年的《夏至未至》(它也有配角加戲的嫌疑)。
Sir當時是真看呆了——
注意這三個時間,前后兩分鐘,同一句臺詞反復來。
一邊說,一邊忘,一邊回憶。
“金魚只有七秒記憶”,生動詮釋。
如果說2017年的作品,在主線劇情里穿插回憶,玩脫了還算情有可原。
到了2021年,更肆無忌憚。
Sir吐槽過的《大宋宮詞》。
男主帶著劉娥回到王府,一到晚上,就開始回憶和劉娥的日常。
另一邊,劉娥也跟丫鬟開始回憶自己和男主的相遇。
好吧都回憶。
但在“回憶”里,劉娥更勝一層。
在把男主救醒之后,她緊接著就和男主“回憶”起自己的身世。
什么操作?
沒錯——在回憶里套回憶。
Sir確定,《大宋宮詞》與《盜夢空間》的距離,真的只差億點點啊!
回憶之后,還有剪輯。
大熱的《陳情令》《山河令》,在動作戲上搞慢動作剪輯就不說了。
Sir姑且當做對《西游記后傳》的野生致敬。
音樂一起,鏡頭一慢,Sir總有按快進的沖動。
沒完。
在此之外,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個問題。
活生生把觀眾當傻子耍:
如果說以上是“技術性注水”,它就是躺著注,明目張膽注。
無腦復制粘貼。
新一集打開,先看回顧,中間劇情沒多少,下一集預告……
楚喬傳,十分鐘。
知否,七分鐘。
劇情不夠,玩花活來湊。
要Sir說,這些劇的***播出方:
03
注水行為已經如此魔幻,那出臺命令,讓注水劇消失,不是一件好事么?
好事。
但,忽略了一點:
國劇的問題,從來都不是長短,注水。
而是好不好看。
歷史上最好那批國劇的殿堂,從不缺劇集超長的作品:
2003年的《走向共和》59集,豆瓣9.7;2005年的《漢武大帝》,58集,豆瓣9.2。
夠長吧,至今無后來者。
再長點,《甄嬛傳》76集,也不妨礙它成為宮斗劇巔峰,甚至走出國門,輸出國外。
再長點。
2006年的《武林外傳》,播出版80集,加上刪減6集。
盡管后期編劇筆力不濟,質量有明顯下降。
△謝步東(寫不動),殺青散,都來編劇吐槽的諧音梗
又怎樣?
有影響它成為一代人的經典,讓無數80,90后觀眾對結尾的“前八十回完”耿耿于懷么?
再再再長一點。
1993年的《我愛我家》,兩年連著拍了120集。
長度吊打現在的注水劇。
就《我愛我家》的***水準,國劇中有誰敢說它注水?
國劇變短、擠出水分,固然是個好現象。
近年來佳作頻出,與之不無相關。
《唐人街探案》12集,《龍嶺迷窟》18集,《我是余歡水》12集,《十日游戲》12集,《隱秘的角落》12集,《沉默的真相》12集……
這些短劇風頭不輸長篇巨制,還口碑爆棚。
甚至,近期國劇中,不刻意拖時長,安安靜靜不作妖講故事,劇集播完不拖泥帶水……
這么簡單的要求,就可以贏得觀眾的口碑。
比如《司藤》《城池營壘》。
真值得高興?
高興背后是唏噓——
國劇觀眾,滿足的閾值已經被這幫創作者拉到地底。
這也是Sir擔心的。
給國劇擠出了水分,挺好。
之后呢?
04
前兩天,各大平臺視頻會員統一漲價,連續登上熱搜。
說的是虧損,但看看前邊的長篇巨制,看看高薪高片酬:
這是對的么?
Sir無法斷言。
這還不是第一輪了。
像之前引發全網關注的超前點播問題,就揭露了視頻會員協議中的霸王條款。
知乎答主@王瑞恩在回答中生動說明了這種不平等:
如今,這陸續成為視頻平臺的日常操作,逐漸被廣大觀眾“接受”(嗯你沒辦法不接受)。
想提前看結局,ok,付錢吧。
觀眾,就是韭菜,就是羊羔。
割起來毫不費力。
這是對的么?
Sir不懂。
接下來騷操作依然不斷。
今年大火的新劇《山河令》,粉絲眾多,數據爆炸。
可前不久,網友突然發現:
這一回,不光是劇集需要會員播放,連主演花絮,都要付費播出了。
甚至連百度都搜不到任何動圖。
是對的么?
Sir還是看不懂。
然后就是最近這個新聞:
Sir舉雙手雙腳支持版權保護。
但。
以往的經驗不得不讓人提防。
這保護的,到底是版權,還是話語權?
打住。
看出來了吧,為什么Sir說別高興太早——
曾經注水劇的瘋狂,實際上是國劇市場野蠻生長背后,一場平臺、資方、出品方的多方共謀。
資本能控制的越多,觀眾和創作者,就越要退至角落。
如今呢?
Sir當然相信國劇變短,是國劇變好的開始。
Sir更擔心。
“國劇擠水”,是否又將成為一次自上而下,聯合資本,安撫民心的“賑災表演”。
當然,目前無法定論。
Sir相信作為觀眾,期待很明確,國劇要越來越好。
態度也很明確——
我們反感的,不是長劇或短劇,職場劇或古裝劇;
是把觀眾當韭菜的爛劇、注水劇。
以及。
躲在注水劇背后,口蜜腹劍的“注水工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