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沈蒙和
“你下手輕一點!”“慢慢來,當心!”……
上午9點,聽完實驗小組其他成員的再三叮囑,杭州育才中學初三男生小舒深呼一口氣,將手里那把解剖刀劃向心臟——剛從科學老師徐倩倩那里接過的一顆豬心。
雖然剛才另一位女生已經幫忙沖洗過豬心,但是仍有股隱隱約約的血腥味,錢報記者在旁邊看得皺眉頭,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舒同學拿刀的手卻始終穩穩的,一下又一下,小心翼翼地劃開豬心。
10分鐘后,一個完整的剖面頓時呈現在眼前,心房、心室、動脈……一目了然,和徐老師在黑板上畫的心臟剖面圖一模一樣。
這節課上的是《解剖豬的心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完全分離、完善的呼吸機制等都保證了哺乳動物能及時獲得生命所需的氧氣。那么,哺乳動物體內與功能相適應的心臟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呢?”徐老師講解完心臟的結構和解剖要領,還讓全班同學動手試一試,現場完成實驗報告。
每節課100分鐘,科學課可以這樣上
一堂課45分鐘,又學又做又寫,學生能完成這么多任務嗎?“能,我校舉行大單元大概念周活動,從11月2日到13日,為期兩周,調整了課表,每節課時長增加到100分鐘。對科學這門課來說,最適合進行實驗探究。”徐老師說。
她的底氣,來自實踐。當鹿姐姐見到她時,這位看起來嬌嬌弱弱的科學老師,本周已經是第五次拎著滿滿一口袋豬心進教室了。因為初三學生本周有10節科學課,全年級10位科學老師每人負責一課,給各班輪流上。
拿豬心放在水池沖洗,觀察水流方向,以便了解心臟的四個腔分別與哪根血管相連,徐老師的示范動作很熟練。學生們也躍躍欲試,說要“庖丁解牛”,盡管都是頭回摸到新鮮豬心,第一次拿解剖刀,可一點都不怵。
幾位心大的同學摸完后感嘆:“挺Q彈的”“好可愛哦”“有肉味”……還有實驗小組人人都想拿“主刀權”,然后展開了一場解剖接力,四個人聯手,費半天勁才切下薄薄一片,發現實際操作和平時聽課、刷題確實不一樣。
一節課上完,心都“碎”了。但同學們都表示收獲很大,認識了心臟結構,學會了一項新技能。“好想今天晚上回去吃一道炒豬心呀!”同學們告訴錢報記者,“這樣我還可以在家里再切一次豬心研究研究。”
話音未落,錢報記者就聽到隔壁實驗室傳來大呼小叫,什么課比解剖心臟還猛?跑去一看,竟然是幾十條小魚——科學老師正指導大家用顯微鏡觀察小金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據說,前兩天其他班上這節課時,還有男生嚇到不敢動手。
小金魚有啥恐怖的?錢報記者看著在水杯里游來游去的小金魚,感覺萌萌噠。
“平時看著挺可愛,做實驗時,才曉得不是這么回事!它會突然蹦起來,不肯好好在顯微鏡下待著。”一位男生一邊告訴錢報記者,一邊用紗布裹住剛剛掉在桌上的小金魚,重新往顯微鏡底下放。他的搭檔趕緊用滴管往紗布上滴水,試圖安撫住想暴走的小魚,再把它皺巴巴的大尾巴攤平。
男生調了一會兒顯微鏡,終于嘴角翹起:“看到了看到了,尾巴上真有血液在流動!”
課堂突破時空限制,學生的眼睛亮了
不管是解剖豬心、觀察小魚,還是***榫卯、探究潔廁靈的成分,本周在育才中學的科學實驗室里,每個學生的眼睛都亮了。
當一節課延長到100分鐘,科學實驗終于不再停留在課本中或是老師的手上,他們都有機會親身感受。
科學組大單元
在育才中學大單元大概念周活動中,延長的也不僅是科學課的時間,語文、數學、英語……甚至音樂、體育和美術,每節課都延長到100分鐘,稱為“長課”。兩周活動時間,文科和理科課程各占一周,所以又稱作“文科周”、“理科周”,音體美課程穿插其中。像本周就是初三年級的“理科周”,所以排了10節科學課。
科學長課用來做實驗和探究,100分鐘的語文課、數學課、音樂課……又是怎么上的?錢報記者從各科老師那里了解到,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安排。
以語文為例,七年級進行的是必讀書目《西游記》名著導讀,學生要在課上繪制“西游取經歷難平妖圖”,撰寫“孫悟空西行日志”、文學評論,還要跨界閱讀,了解各版《西游記》影視劇經典片段等。
九年級則要學習九下戲劇單元的部分篇目,掌握戲劇的基本常識,然后分組對經典的小說或戲劇進行改寫,并形成劇本,最后將劇本搬上舞臺進行展示,一周5節長課的節奏是戲劇欣賞、文本解讀、劇本編創、戲劇排練、匯演展示。
又比如,七年級數學是運用一元一方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每節長課講解一類問題;九年級數學則從上冊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中選出5個專題,每節長課講一個,包括巧添輔助線、構造輔助圓等等。
場面最大的是音樂課,每節長課,有5個班一起上,學唱廣播操音樂,昆曲《醉太平》《普天樂朝天子》唱段,學習戲曲廣播操的動作。
錢報記者留意到,長課不僅突破了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限制,還突破了空間限制,學生可以走出教室,在報告廳、閱覽室等公共空間上課。像八年級語文要完成教材中《紅星照耀中國》的名著閱讀以及延伸的系列探索,學生有一節長課舉辦革命歷史英雄人物藝術展覽,也有一節長課可以與退役老兵、現役軍官面對面。
那么,學校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嘗試?
校長助理金小翔表示,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培養學生連續高強度思考的能力;
二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為將來培養高階思維能力打基礎。
“比如說寫作,如果一節課45分鐘,往往是老師剛啟發完,學生正要動筆付諸實踐,下課鈴就響了,文思被打斷。名著閱讀就更不用說了,大段的閱讀時間需要長課支撐。還有科學課的實驗和探究活動,老師在45分鐘里只來得及做演示,學生眼睛看會了,手沒學會。而對初三學生來說,各學科都需要概念梳理,45分鐘很難把一系列概念或者***講透。”金老師說,“我們進行大單元大概念周活動,就是想完成這些常態教學做不到的事。”
PS.大單元教學,是把一個學段作為一個整體,跨年級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與整合,打破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進行整體設計,把同類知識整合在同一模塊中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進行連續、系統地學習,避免碎片化學習。
“大概念”是指在一個學科領域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學科內容。“大概念學習”,就是回歸原點,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比如,當繽紛世界回歸原點,就是紅黃藍三原色。
文科周和理科周的輪換,則讓一部分老師能騰出手來,入班聽課、寫作業,體驗學生的日常——理科周時,語文老師做起數學題;文科周時,數學老師要寫作文。一班多師的上課形式,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激發初中生的學習動力,就需要這樣的新鮮感。”金小翔說。
以為坐不住,結果趕不走
從45分鐘到100分鐘,學生能適應嗎?會不會坐不住?為什么將長課定為100分鐘?這是很多人聽說育才中學大單元大概念周活動的第一反應,包括鹿姐姐。
任教科學的金老師一邊打掃木工教室,一邊告訴鹿姐姐:“現在的真實情況不是坐不住,而是趕不走。”他本周教初三學生做榫卯,沒想到學生做了一節長課還不過癮,課間一有空就跑回來,想接著做。***榫卯要使用刀具,考慮到學生的安全,課余時間老師也要時刻陪伴在旁,金老師和同事們不得不一次次去木工教室,聽一聽有沒有敲榔頭的聲音……
金小翔透露,100分鐘的課長設定,剛好是兩節課加課間10分鐘。中考每門課的考試時長正是100到120分鐘,足以證明初中生完全有這個適應能力。
為了驗證這件事,錦繡·育才教育集團在全面推行大單元大概念周前,上個月先在錦繡中學進行了試點,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微調。比方說,考慮到初一學生剛進入初中,這一周的文綜課是100分鐘的長課與45分鐘的短課結合。
在了解學校的這項創舉后,浙大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徽說:“以往課程45分鐘,是有心理依據的——學生的專注極限是15分鐘,但前提是在做枯燥的事,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假如你一本書看得入迷,難道非要15分鐘就休息一下嗎?所以課長不是問題,學生坐不坐得住,關鍵看課程是否吸引力。”
她認為學校做這樣的嘗試,具有合理性。“知識運用是要條件化和情景化的,學生現在就缺乏知識調用的能力,大單元大概念的學習方式讓這變為可能。像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就有找到問題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這跟素養導向的改革是關聯的。”她說,“要讓空間和時間去適應教育的目標,比如連續思維就是需要花這么多時間,閱讀就是要沉浸其中,不能硬把時空隔開。”
這兩天,初三年級家長群里更熱鬧,尤其是做過解剖豬心實驗的班級:
“聽說其他地方今后科學實驗都要計入中考總分了,我們算是提前做準備了吧。”
“看完老師錄的實驗視頻,我覺得咱們將來得出好幾個外科醫生!”
理科周每天的課表充滿理性的思維,數理化獨***表,形成了三組連排課。上課的老師從固定的到變成老師的走班,物理和化學的課堂從教室轉到實驗室,***的儀器和設備,讓我們在實驗室獨有的氛圍中如同科學家一般專注,認真投入探索和創新之中。100分鐘的長課里,沒有停滯和干擾,連貫的深度思考,既適應了考試,又培養了堅毅和創新精神。
無論是組裝實驗儀器還是獨立操作每個實驗步驟,最終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多個感官見證一個個規律,一個個定理的誕生。親手操作實踐所帶來的緊張、激動的真實的感覺,不僅讓我們在解題過程中思路清晰,還讓我體會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不易,也彌補了沒有做過生物實驗的遺憾。在這兒,我們見到了神秘的生物老師馬騰飛,重新回到了倪老師的課堂中學習,也領略了師娘葉老師的課堂中的風采……在理科周短短的幾天都實現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木工教室中***傳統的木構部件。小小的一個機關,我小心謹慎,盡量精密地***和細致地關注,可惜這個小小的機關卻不能發揮到它應有的作用,讓我感受到了理論需要實踐的重要性,而老師運用精巧設計的現代器械,一下就完成了精密的部件,讓我們認識到創新的無窮力量。
期待下一個理科周。
——俞涵文
在理科周的學習中,我們充分的享受到了長課的優勢。在100分鐘里,我們能夠充分的了解一個系統的單元課題。沒有了45分鐘的下課鈴,我們能將原本講不完而匆匆結尾的數學題講完;在講解生物結構式,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枯燥的文字與老師那并不形象的草圖,更可以通過實實在在的,經過我們的手真實的去感受器官、標本,用解剖刀自己去解剖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在物理課上你不僅可以學習到那些在哪里老師都可以教會你的受力分析,你更可以用這些物理知識去搭建屬于你自己的電路、“平臺”、斗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了解,那些原本不可能在書本前、教室里知道到的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906趙紫黎
這周是文科周,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模式,在做事情時不會被下課鈴打斷,并且也因為這幾天的內容十分有趣,也不會有一種想早一點下課的感覺,只是沉浸在課堂之中,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并且也因對內容十分感興趣而把知識記得很牢,體會到了與平時上課不同的語言風采。
不知道理科周是怎么樣的呢?科學會做實驗,數學呢?它是怎么樣的呢?真是讓人十分期待。
——707班周舟
在全體初三年級的熱切盼望中,我們終于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文理科大單元周學習活動。在新奇有趣的生化課上,我們解剖了豬心,探究了血液循環的奧秘;我們檢驗了血型,了解了ABO血型的意義。在腦洞大開的物理課上,我們連接了一條條電路,揭開了電功率和焦耳定律的原理;我們自己動手,利用熱膠槍、手搖鉆等工具,使木塊和麻繩等簡單的原材料變成了一個個精妙的張拉結構模型。在準確嚴謹的數學課上,我們通過一道道例題,推導各種數學公式的前世和今生;我們畫出一根根輔助線,學習了旋轉和輔助圓的圖形構造和變換。
在這次令人難忘的理科周活動中,我們經歷了深度的思考,在科學的浩瀚海洋中遨游,在數學的廣闊天空中飛翔,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開拓了我們的科學視野,培養了我們的學習習慣,使我們受益匪淺,期待接下來精彩紛呈的課程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906班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