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慶-四川盆地上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城市
眾所周知,四川盆地是我國有名的四大盆地之一,也是總面積超26萬平方千米的紫色盆地,被主要劃分為盆地底部和邊緣山地這兩個部分,正因為四川盆地四周圍繞著云貴高原、華鎣山、大巴山和青藏高原,每次寒潮來襲都被這些高海拔山體給擋住了,所以位于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區域,其環境溫度都很難達到零下范圍。
從地形組成來看,四川盆地的構成主要包括了川東平行嶺谷、川中丘陵和成都平原,需要強調的是四川不等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也不等于成都,前者的明顯比后者包含的范圍更廣。居住在四川盆地的居民絕大部分都是漢族蜀民系,川渝的人口數量尤其龐大,也是我國人口、乃至世界人口數量最大的區域之一。
重慶和成都都是我國西南部的重要城市,但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超三千萬的重慶是直轄市,而成都雖然是四川省會,但成都總面積不到一萬五千平方千米,城主人口大概也只有重慶的一半。所以,網上不少人將這兩個城市的經濟體量進行比較其實并不合理。
成都沒那么多地震,重慶海拔也沒那么高:
但是,位于四川盆地上的成都和重慶在地理條件上完全不同,成都地處成都平原腹地,但境內西嶺雪山的最高峰海拔有5364米。也就是說,成都境內也并非全部都是平原地形,還有高山和丘陵地形,只是平原面積的比重大概可以達到40.1%,成都的冬天和春天降雨相對較少,也很難有冰雪天氣形成,境內出現的最低溫度應該是零下5.9℃。
另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成都平原的西方和東方分別是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但成都市區并不像很多人誤以為的那樣容易發生較大破壞性地震,主要是會受到周圍地震的波及,這一點目前的地震預警系統起到了很好的彌補作用。成都市區地震并不多發,要驗證這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查閱一下四川境內地震帶的分布特征,以及過往地震記錄便能得到驗證。
與此同時,雖然重慶是著名山城,剛好處于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整體地勢東南部和東北部高于中部和西部。但是,重慶主城區大部分地方海拔也只有168到400米的樣子,只不過山地和丘陵地形占據了總面積的98%左右,坡地多的重慶別稱山城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但至少重慶市區的地形也沒有很多外地人想象的那么山高水遠。
實際上,重慶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形主要都是低山和丘陵,只有東南部才靠著兩座大山脈,分別是武陵山和大巴山。雖然成都氣候相對也比較潮濕,但重慶更是我國的高濕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別看重慶的夏天那么熱,其實這里還是我國年日照最少的幾個地區之一。為什么重慶也有霧都之稱?這與重慶的氣候和地形都密切相關,尤其是璧山區的云霧山,全年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有霧。
為什么有“上成都,下重慶”的說法?
以前川渝地區說得“上成都,下重慶”并沒有褒貶之意,上和下主要是從兩地的地理位置來說,一方面:我國地勢整體西高東低,成都和重慶又分別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和東部,成都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1000到3000米,整體地勢成都高于重慶;另一方面:長江又是自西向東先經過四川然后進入重慶地界,長江支流會流經成都平原,相當于成都在重慶前面。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成都和重慶其實都是一個好地方,并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優點。重慶地勢不平的確對這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和成本都有影響,但這個直轄市能夠三為國都依靠的本就不是地勢平坦程度。而如今的重慶,更是建成了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和大流通并存的大格局,已經是西南部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城市。
成都是古蜀文明發祥地,素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不僅是我國有名的十大古都,擁有幾千年歷史的金沙遺址,更是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近十年來成都的發展速度的確很快,多次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今的成都已有三百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多所著名大學都在此選址,更成為了年輕人才流入最多的熱門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