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
“我現在講一句,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和中國談話!”
2021年3月18日,***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里的這句話,經現場媒體實時傳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
此次對話是中美在談判桌上冷戰許久后的第一次公開對話,彼時,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了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
由于美方不遵守基本的外交禮節,此次,中方一改往日“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溫和與客氣,辯論場上電光火石,火藥味四散開來,CNN記者與主播連線時用不可置信的語氣感嘆:
“這場面簡直了,很少會在鏡頭前看到這些,中國不甘示弱,強力回擊了美方的強硬措施......”
中美戰略對話現場
在這樣的場合下,能夠坐在談判桌上的每一位,都不是簡單的人物,但是依舊還是有一個靚影,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這是自2013年后,張京再一次以“外交部高級翻譯”的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或者可以說,這是她時隔8年,再次廣泛出現在互聯網的傳播鏈中。
“高級翻譯”,這四個字可以是一句贊揚、一個名稱、一種職稱、一個代名詞,但是對張京來說,這更像是一份責任。
張京
2013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只有央媒可出入的會廳中,無數架攝影機對準了場內的代表及官員們,而最吸引網友們的,反而是一張不茍言笑的面孔。
她打扮得優雅得體,將頭發盡數束在后面。
渾身上下唯一可稱得上裝飾的,只有其披散在肩上的一頭烏發,這讓她整個人既不會顯得寡淡無味,也不會過于喧賓奪主。
更讓人驚嘆的,是她的容貌。
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鵝蛋臉,她有一張典型的“中國美人臉”,配上嚴肅的表情,融合出了一種特殊的凌厲。
張京
這是張京作為外交部翻譯員的第一次出圈,無數人對這位優秀的女士升起了急于求知的好奇心。
她的名字被頂上了熱搜,她的背景被無數人傳遞,她的社交賬號更是被網友海量的留言淹沒。
對張京來說,這不是什么好事。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對于重要公職人員個人活躍于互聯網平臺上的態度,雖不反對,但是也不支持。
從張京這件事中,稍稍可以了解其中內情。
張京的平臺賬號中,有許多她的私人照片,以及曾經的個人動態。
張京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在工作崗位上老成持重的翻譯員,在生活中卻是個時刻將笑容掛在臉上的開朗之人。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真相被網友們挖了出來。
張京是浙江杭州人,從小到大,她的人生軌跡中,總是少不了“英語”二字。
她對英語的興趣久不可考,或許是一場中英雙語的國際比賽,或許是一個金發碧眼的外籍教師,又或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英文廣告。
總而言之,小小年紀的張京立誓,要在英語領域獲得成功,要像電視里的外國人一樣,說一口流利順暢的英文。
稍微長大一點后,她將自己的目標,定在了“中國英語”的終點——外交部。
張京
張京高中就讀于杭州外國語學校,這是一所省重點高中,同樣就任于外交部的錢歆藝女士,也出自這所高中。
彼時的張京在英語方面已有小成,但是學校給予的,大部分還是理論知識的灌輸。
好在杭外的師資及各項教育力量十分優越,高中三年,張京憑借其出類拔萃的能力斬獲了國內外大大小小的獎項,更是獲得了外交學院的保送資格。
一切,好像都在往她努力的方向發展。
可是,世事豈能皆如愿。
張京
張京的父母和老師都知道她的夢想是進入外交部,更是在各種方面全力支持。
從小就給她報名昂貴的英語補習班,攢錢帶她去國外見識風土人情,感受純正的西式英語,家中擺滿了英文雜志和報刊,推薦她參加各類英語演講和比賽。
可是面對外交學院,他們依舊想讓張京報考國內最頂尖的高校,例如清華、北大,憑借她的成績,前往國外知名大學留學也并非難事。
可對張京來說,專門培養外交人才的中國外交學院,“外交”二字,就是最大的優勢。
外交學院被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
高二那年,她拿著自己得到的獎學金,前往英國旅行了數天。
說是旅行,更像是一場短暫的留學,她在那里了解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感受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圍,一顆心,卻愈發堅定了。
她就像曾經的革命者,前往國外交流學習,回到國內烏鴉反哺。
周圍人的勸告終究還是沒能動搖張京的想法,實現夢想的大門就在眼前,她怎么可能半途而廢。
事實證明,一往無前的努力雖然有時會有偏差,但是最終都會給予拼搏者一份完美的結局。
張京在大學的生活,順利程度出乎了她的意料。
外交學院內景
如果說,杭州外國語學校是浙江全省的未來棟梁的搖籃,那么外交學院就是中國頂級人才的聚集之地。
大學,如同一個小型的社會,不是所有人剛剛進入這里時都如倦鳥歸巢般舒適。
可是,張京卻并未感受到一點不適,她反而像是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大海的魚兒,在廣闊的大海里,盡情遨游。
與曾經多是理論駁雜的填充式教育不同,進入外交學院英語***的張京接受的,是多種多樣的實踐課程,為她日后的工作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
周圍人如出一轍的優秀不可能不讓她產生危機感,但是這也是提升實力最好的催化劑。
張京
此時,張京對“英語”二字的理解早已脫離積累詞匯、考級考試的范疇,她開始參加各類英語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
在學習中向前,在競賽中進步,她正如老師和同學們贊揚的那樣。
專注、認真、堅持。
日后,在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在大學期間的故事時,張京曾說出這樣一句話:
“大學最重要的是需要勾勒出自己要走什么樣的路。自己設定目標,一步一步接近目標。”
這是一句非常簡單的忠告,常常出現在前輩灌輸經驗給晚輩的場合中。
張京在翻譯場上
看上去,這仿佛沒什么大家喜歡的“干貨”,但是真正了解過張京的人會深刻體驗到,她為了做到“設定目標”、“接近目標”,付出了多少。
而這樣持之以恒地堅持和接近,正是許多人最或缺的品格。
也是她進入外交部最大的優勢。
2007年,張京從外交學院畢業,準備參加外交部的“翻譯員”選拔,作為國家門面,這個職位的競爭狀況真可稱得上一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幸運的是,張京成功走過了獨木橋。
事實上,張京憑借優越的外表及出眾的實力爆紅于網絡后,也曾受到過一陣不大不小的攻擊。
其中最多的,就是對她口語的質疑。
張京參加會議
她的發音很“本土化”,并非純正的美音,更不是咬音極重的英音,中國人聽了,很熟悉,就是九年義務英語教育中最普遍的發音方式。
眾人就憑借這個情況,質疑其進入外交部的能力。
這種質疑實際上有些可笑,但是網絡上嘛,一切皆有可能。
張京的優勢自然不必多說,但是畢竟,這個職位是有些特殊的。
日后,張京也曾談起關于“翻譯員考核”的一些話題,她直言考核主要分為兩個大方面。
一項是***能力的檢驗,另一項則是“立場素養”的考驗。
這是普通企業不可能包含的面試項目。
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記者提問中
而通過了這兩項考核后,只是證明你擁有了進入的資格,實際上,大門依舊還是鎖得死死的。
所有翻譯員要經歷魔鬼式的選拔,能夠進入復試的人都是佼佼者,但是淘汰率還是高達96%。
英譯漢、漢譯英、英語聽力、時政新聞、同聲傳譯,因為中文的特殊性,有時翻譯們還要考慮是否需要一本古文大全隨身攜帶。
張京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往日豐富的積累過五關斬六將,成功實現了她的夢想。
穿上一身黑白職業裝,她的臉上,褪去了屬于少女的嬌憨開朗和江南女子的柔和溫婉,取而代之的是嚴肅凌厲的氣場和端莊持重的面容。
這個故事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張京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張京生活照
不同于學校里的忙碌和考核時的緊張,真正進入外交部的生活是充滿壓力的。
作為門面和對外交流交往的一線“員工”,國家對外交部的要求極其嚴格。
張京這類翻譯員受到的壓力,則是95%以上的準確率。
這個保證,來自同行者可能長達十幾分鐘不間斷地講說,來自喜愛引用古文詩詞的官員領導們,來自各類場合不同的繁雜口音和隨時有可能發生的突***況。
曾經也引起過一片追捧的翻譯員——張璐,她的出圈之作,就是其在現場為溫總理實時翻譯的古詩古文:
“華山再高,頂有過路。”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好家伙,即便是中國人,看著中國字,它不認識我們,我們也不認識它,更別提實時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了。
張璐
由此可知,國家級的翻譯員,遠遠不是會幾個單詞,與外國人順利對話,便能輕易勝任的角色。
她們不起眼,常常端坐在素雅的長桌最邊上,放置在桌前的名牌不會寫上名字,大多以“翻譯”、“譯員”為名。
她們很重要,隆重的場合下,伴隨著發言人聲音的落下,或穩重、或清亮的聲音必然響徹整個會場。
因此,壓力接踵而至,身份限制行為。
這也是2013年張京被扒出私人社交賬號后,迅速被其注銷刪除的主要原因。
她著重強調,自己的身份是外交部的一位翻譯員,她的戰場在政治會議上、在談判桌上、在國際交往的現場、在出使國外的團隊中。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這位向來獨立自主的女士都選擇了低調。
張京
她未曾想到,8年后,隨著她在中美談判桌上16分鐘的精彩翻譯,再度成為了人人熱議的話題。
此次,她的容貌已不再成為大家主要討論的重點,一句鏗鏘有力的“theUnitedStatesdoesnothavethequalification(美國沒有資格)”傳出了安克雷奇,傳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外交天團們的一劑強心針打進了中國人的心里,給人的感覺便如同一抹陽光,驅散了烏云,也打散了國人心中的憋屈與無奈。
大家將她與美方的紫發女翻譯放在一起對比,最終不論是外形氣質,還是***能力,皆大獲全勝。
美國紫發女翻譯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插曲,狂歡過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她的勝利,并非偶然,也絕非運氣。
不管是從小到大堅定不移地向著一個方向努力的堅毅,還是最終在談判桌上只有一個“譯員”名牌的代稱,無不證明,這注定是一位“無名”的英雄,成名前如此,成名后亦如此。
2005年,第十屆“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上,張京的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
“成為英雄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成為英雄的代價。”
這是她正式演講完后自由發揮的一段話,意在回答評委提問的一個問題:
“許多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離世,這難道不是積極的一面嗎?假如他沒有去世呢?那他就會是一個英雄。”
評委正在提問
拋卻評委純正的英語問話,這個問題,并非無的放矢。
在張京前面長達10分鐘的演講中,她曾提到了“六位大學生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幸去世”的真實事件。
張京認為,六個年輕人,首先沒有評估好自己的實力與潛力,其次便是缺乏自己身為一個家庭成員、學校人員的責任感。
用缺少準備的極限運動去挑戰自己,這不僅不可取,而且不負責。
她臉上的神情變得有些嚴肅,鏗鏘有力的清亮之聲傳遍了偌大的廳堂,引起聽眾沉思的同時,也引得評委就此提出了上面的問題。
“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英雄角色。”
她這樣回答。
競賽上的張京
“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外交官,我知道這對于一個女性來說有些困難,但是也可以證明我是勇敢的、有才華的。”
她繼續說道:
“我同樣可以在追求外交官夢想之時成為一名女英雄,而并不需要征服那些非常危險的高峰(來證明自己)!”
雖然這是一個以“英文”為主的競賽項目,但是很明顯,一些頭部選手的發言早已脫離了語法、發音、詞匯量等最基礎的英文考驗。
在演講稿及最終的臨場發揮中,張京的發言,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在其中。
張京
而結合現狀來看,我們則不得不感嘆,時間不敗強者,歷史果真玄妙。
她沒有攀登高山,卻在另一條布滿荊棘的山上踽踽獨行;她沒有成為征服者,因為她本身就是比征服者更為耀眼的巾幗英雄。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無數人欣賞梅花的高貴冷艷,卻不知,寒風臘月,數九寒天,只有最耀眼的那抹紅,才能入得了被凍得瑟瑟發抖的路人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