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演義小說,以《三國演義》為翹楚,隋唐、封神次之。黃易能在本來已經豐富的隋唐演義的背景下面增加數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并且將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歷史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黃易只需三部書,足可以排在金古之后,溫梁之前,短篇《破碎虛空》、中篇《尋秦記》、長篇《大唐雙龍傳》。若單以對國內網文的影響力而言,黃易甚至可以說遠在金庸古龍之上。
坦率說,金庸的短篇和古龍的中前期很多作品,很多拿出來都不如黃易小說的整體水準,《大唐雙龍傳》扔在這里,除了金庸古龍寥寥幾部巔峰作品,數十年來,你能從華語通俗小說里給我找出一兩本能與之媲美的么?
當你看慣了金庸小說里,大部分人都是重情義的江湖好漢,反面角色非常典型的這種套路之后,再看黃易這種“不講善惡,只談利益和立場”的人物塑造,會覺得很新鮮。
同時,武功體系和哲學體系融合,戰斗力和思想境界相關聯的設定,也能充分發揮“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義體系優勢,讓讀者覺得倍兒爽。
《尋秦記》被認為是歷史穿越小說的鼻祖,里面的項少龍是非常早期的“穿越者”,比那些xx驚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黃易的真實,在于武功體系的闡述真實。他并非像古龍一樣,要么天賦異稟,要么只有“快、準、狠”三個字來形容。有點像金庸,有武功體系,但是最關鍵的是,頂尖高手的武功,是跟自己的哲學境界掛鉤的。比的是武功,拼的,其實是人生。
他亦是在網上成名的“新一代”,今天的網絡大神,很多都從模仿黃易起步。不論是設定還是套路、梗,都從先生這里汲取頗多。
古龍的書就像熔煉合金一樣,所有的感情,環境,詞匯,想象全都混合在一起融合成單一的色澤,美好的形態。不用借助環境,風景來讓人物生動化,也不把某些忽然的靈感鑲嵌在某個劇情中,感覺好像整本書都是一個靈感迸發寫成的一樣。這是最大的優點,但也是缺點,要是無法感受書中意境,就會覺得他們只是些簡單的廢話。
古龍的文字特征性很強,即從一個很小的圍觀細節能短時內發揮成宏觀形態的規律和解析。讓人好像在聽人說一段評書,很有巴蜀一些“龍門陣”式小說的風格。
他寫的是最黑暗的武俠,但卻總能找到黑暗里的趣味。
然后是金庸的武俠,雖說幾乎都看過,但自以為無法評說,黃易的我看的很少。
所以簡單說一下兩段文字對比。
江湖各派的高手聚在一起,他們本是不團結,互相也有看不順眼的。但能讓這么多人集體沉默,喘氣都小心翼翼地侯著的大戰,對于令狐沖卻完全不同。
簡單的描述,環境和人群,劇情上來說,眾人的沉默是重點,但最后對令狐沖的描寫才是點活這段文字的核心。
令狐沖來到這里,就像在街上買些酒,或是在林子里撒泡尿一樣,他并不關心本應該是劇情核心的戰斗,而是在想,小師妹怎么樣了?
黃易的這段。
浪翻云在這里也是在想女人,不過令狐沖是少年郎對懵懵懂懂的曖昧對象的想念,而浪翻云則是對亡妻的深刻思念。
這里的月亮,高山,還有仰望著他的人都是為他一個人服務,好像這個時間段整個世界都圍繞著他,陪他思及往事,又陪他破碎虛空。
都是靈感迸發,金庸顯然更喜歡原原本本,而黃易更喜歡錦上添花。
在無數武林人組成的古樸羅盤上,偏偏落了一朵令狐沖這樣潔白的雪花,他溶不進去,也跳不出來,他好像是這個羅盤的旁觀者,但他又確確實實就是這塊羅盤的關鍵點。
浪翻云像是一塊磁鐵,他吸引著一個個景物甚至人圍繞著他,融入到他,然后與他成為一物,這些被引來的東西圍繞他變得更加華麗。
最后,同樣是一塊蛋糕,金庸喜歡橫切,直擊要點,同時不忘裝飾,蛋糕每一層的驚艷都很短,但卻接連不斷地在改變風味。
而古龍,則是把蛋糕一起放進榨汁機,然后一口口喂給你,你若能接受,那就是什么都有的完美味道,你若是不接受,那再怎么喝,也喝不出個所以然。
黃易喜歡豎切,一刀下去,所有的美好全部匯聚在切面,轉折少,但也并不必要,因為這個切面已經很美妙了。
大唐雙龍入海,覆雨翻云不再,破碎虛空永哀。
有人說金庸超一流文筆,一流故事;古龍一流文筆,一流故事;黃易二流文筆,超一流故事。只有黃易是超一流故事,我想應該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