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動物愛好者,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暴雨臺風這種極端天氣下,野外的鳥是怎么度過的?
當發生極端天氣時,我們可以躲在屋里安靜地看著外面狂風驟雨,享受安逸。但是在野外的鳥類,可能就不是那么好過了。下面這張圖片有多少人看過?
這張圖片是流傳度非常廣的一張鳥類黑白攝影圖,人們叫它“風雨中的小鳥”“倔強的小鳥”等等,到現在為止這張照片究竟出自哪位攝影師之手,已經很難考究了,小編在Google和各攝影網站找了一圈,也很難確定這張圖片的最初來源是哪里。
這張圖片一直是勵志的典范,它透露著堅強、隱忍、擔當、壓力、苦難等等意義。每次看到這副圖,小編心里也為這只小鳥糾著心,就好像下圖這兩只在雪中的麻雀一樣。
這也是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自然環境下風雨中的鳥,是如何度過的?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
鳥類感知天氣的能力,來自哪?自然界中的大多數動物,都有感知天氣變化的能力:例如貓科動物、大象、螞蟻等等。鳥類也不例外,并且鳥類感知天氣變的能力比其他動物都要敏感。科學界對此有很多看法,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鳥類有獨特的骨骼,就好像一副敏感的氣壓表。
鳥類骨骼呈現中空,被蜂窩狀的空隙隔開,并且通過縱橫交錯的支柱(標準說法:斜型小骨梁)加強,這種獨特的“無骨髓”結構,一方面讓鳥類最大限度減輕體重,另一方面也不會讓骨骼太脆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并非鳥類的所有骨骼都是中空的,空心骨頭的數量隨著鳥類不同而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大多數情況下,鳥類的長骨都是中空狀態,內部充斥著空氣,而短骨則不會中空,也就是說:這些短骨中的骨髓和人類一樣,有著免疫、造血和防御的機能。
越是善飛的鳥類,中空的骨骼就越多,例如海鷗,骨骼占鳥體總體重的5%都不到,可不會飛的鴕鳥和企鵝的骨頭就不會有中空現象。
感知氣壓中空的骨骼,給鳥兒帶來最便攜的地方就是讓鳥類更能適應長時間飛行,飛行更靈活。同時,中空的骨骼是鳥類自帶的“氣壓表”。暴雨天氣來臨前,空氣中氣壓降低,鳥類可以通過骨骼感受這種微妙的變化。最有特點的就是海鳥:人們用海鳥能感知海上風暴這一天性,把它們視為航海氣象員。
鳥類感知風暴的說法:次聲波理論當臺風和颶風來襲前,鳥類也有感知能力。科學家研究發現,鳥類可以感知到臺風來臨前的次聲波,這是風暴產生前的一種噪音。在接收到這種次聲波后,鳥類做出對風暴預判。
如果鳥兒感受到暴風雨天氣,那它們就會選擇離開危險區域,回到自己的巢里,或者是就近選擇有縫隙的巖石、樹洞、灌木叢。也或者像下圖這位萌萌的幼年小貓頭鷹,在用一株蘑菇充當雨傘躲避即將來臨的暴雨,看起來是剛學會飛行就被惡劣的天氣嚇壞了。
民間關于鳥類感知天氣的說法我們中華民族農業一直非常發達,從古至今通過鳥類的活動預測天氣就變成了一種喜聞樂見的技巧。
學者研究,喜鵲筑巢的高低和常年的雨水量有直接關系。如果今年的雨水較多,喜鵲就會高高筑巢,在樹枝頂端;如果今年雨水少,喜鵲就會更傾向于把巢筑在樹木的中上部位的樹枝間。所以我們民間有俗語:“喜鵲搭窩高,當年雨水澇”。也有“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的說法
喜鵲這種能對一整年的天氣做出準確預判的技巧,到現在為止也無法解釋。
鳥類感知天氣的能力,給曾經氣象并不發達的時期,提供了非常準確的天氣參考。
在極端天氣來臨時:不同的鳥兒有什么不同的處理方式?雖然鳥類能感知暴風雨這件事是證據確鑿,但是不同的天氣,不同的鳥類卻有不同的表現。
少量降雨降雨量少的時候,對鳥類不僅不會造成任何威脅,反而是鳥類非常喜歡的天氣。因為在小雨綿綿的時候,各種昆蟲會鉆出土壤,飛行的昆蟲會集中低飛,給鳥兒提供了豐富的昆蟲來源:最明顯的就是陰天小雨時,我們會常見到低飛的家燕,在海邊會看到低飛的海鷗信天翁,來捕捉浮上水面呼吸的魚類。
就算是弱小的山雀科和蜂鳥,也不會被少量降雨干擾,這反而是它們洗澡的好機會。所以微量降雨,對鳥兒的生活幾乎不會有任何干擾。
大暴雨一旦到了大暴雨來臨時,鳥兒的生活可就沒有那么樂觀了。大暴雨時期,你會在森林中看到“千山鳥飛絕,萬徑林蹤滅”的場景,在城市中,你也再不會見到翱翔的鳥類。它們大都回到了自己的筑在檐下或樹枝間的鳥巢中,嘰嘰喳喳來躲避大雨。
鳥媽媽急急忙忙趕回家,打開翅膀保護小鳥不被淋濕。如果運氣不好,狂風大作,也會有鳥巢被吹到地上的現象,這就是比較悲慘的下場了。
不過比起鳥窩掉到地上,還有更悲慘的現象。在2017年美國德州就發生了一件事: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很多遠離鳥巢的20余種鳥類躲避不及,最后在狂風暴雨中撞上了辦公樓,撞死了……
鳥類躲避不及這種事,的確也是常有發生,它們有時候也會慌不擇路。一旦暴雨來的太突然,這些鳥兒會就近尋找建筑的縫隙、巖石的縫隙用來臨時避雨。所以你可能會看到暴雨天氣下,會有鳥兒躲到你的窗戶外面……例如下圖這只長得像鴿子外形的鳥兒,就是在2016年7月26日,青島突發雷陣雨,無法趕回家的情況下,緊急在一位網友家的窗外避難。
又如下圖這只迷路的雛鷹,在網友家窗外的空調上等到風雨過去還沒有離開,這只幼年的鷹看起來剛會飛,就遇到了大雨滂沱,看來是被雨淋得有點懵,儼然一副“落湯鳥”的樣子。
野外的鳥會因為淋雨生病嗎?會,但很少。因為鳥兒的體溫系統和人類完全不一樣,它們天生自帶雨靴和雨衣。
鳥類的局部異溫特性(regionalheterothermy)鳥類的腿部沒有羽毛保溫,但這不會造成鳥兒的熱量喪失。因為在長期的進化中,鳥類擁有一個神奇的特點:局部異溫。鳥類的軀干和腿部,溫差能達到30℃以上。
這種特點,源于鳥類腳步獨特的逆流熱交換(countercurrentheatexchange)系統,這樣就可以讓鳥類的腿部的溫度遠遠低于身體溫度,而又略微高于外界溫度,所以鳥兒本身不需要消耗太多熱量讓腿部回溫,就能最大限度讓熱量集聚在體內,所以不容易造成熱量損失導致感冒等疾病。
所以這個特點,讓鳥兒本身“自帶雨靴”。
鳥類羽毛的防水性你會看到鳥兒頻繁用喙部梳理自己的羽毛,鳥兒梳理羽毛的動作先要啄一下自己的“***”,再啄自己全身的羽毛。其實“啄***”這個動作,是鳥兒在尾巴附近的尾脂腺處往自己的嘴巴上獲取油脂,然后把這層油脂均勻地刷到羽毛上,來給自己制造一個“天然的雨衣”。
鳥兒的羽毛不僅能嚴密地把軀干和頭部包裹起來,交錯的形式還能防止有雨水進入。
正是因為鳥兒天生“自帶雨靴”“自帶雨衣”這兩個特點,所以它們在暴雨天氣也能保持健康的體溫。
面對臺風颶風怎么辦?惹不起的就躲,惹得起就硬剛,剛不過就迷路鳥兒在遷徙或日常的飛行中,難免會遇到臺風,尤其是海鳥更容易遭遇大風天氣。面對這種有著毀滅性力量的災難,鳥兒們一旦感知到暴風的征兆,就會立刻頭也不回地逃離臺風的路徑。
畢竟這種災難,連人類的戰斗機都避之不及,更別提弱小的鳥兒了。但是鳥兒雖然弱小,可不笨呀,它們在遷徙過程中,若是發現有臺風阻攔會及時改變路線,可如果發現有順風的風暴,那鳥兒們就算是趕上了順風車:運氣好的話,能提前抵達著陸地點。
并不是所有鳥兒都選擇逃跑和順風飛翔,鳥類中還有勇士一般的存在,那就是中杓鷸。這是一種勇于搏擊風暴的長喙候鳥,科學家通過定位器在2001年觀測到霸氣外露的一幕:
一只中杓鷸在遷徙過程中被熱帶風暴攔路,結果這只鳥完全沒有屈服于困難,以11km的時速一頭扎進了風暴之中,經過27小時的風暴穿梭,最終以150km的時速從風暴另一端成功沖了出來!你敢相信,下圖這只看起來柔弱的鳥類,和風暴戰斗了整整27小時嗎?
在面對臺風這件事上,有些鳥兒選擇變通,有些鳥兒選擇正面硬剛,而有些鳥兒,就比較悲催了:它們會被臺風徹底吹蒙圈。
在2012年8月份最強颶風“哈維”以130km時速登錄美國沿海地區,結果就把遷徙中的鳥兒吹迷失了方向:
鳳頭麥雞(northernlapwing),一種歐洲涉禽,出現在了美國馬薩諸塞州,而東綠霸鹟(easternwoodpewee),本在中美南美,也出現在了美國紐約。
野外的鳥類,沒有我們鋼鐵建成的高樓來遮風擋雨,它們靠勇氣和智慧,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堅強的鳥類,從來不害怕挑戰,如果暴風雨是命中注定,那在鳥兒的心里,就做好了戰斗準備:“既然退無可退,那就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