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市民健身意識的增強,對健身場地的需求進一步增大。健身難、健身貴,尤其到了周末,熱門的羽毛球場地甚至“一場難求”。“十四五”期間,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繼續挖潛,滿足群眾健身需求,建議向外向內兩頭發展。向外需要規劃部門提早布局,在城市發展中統籌考慮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向內盤活存量資源,利用城市邊角料、閑置空間等建設體育健身設施。】
維尼修斯是一名來自巴西的足球青訓教練,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他有去健身房鍛煉的習慣。近日,聽朋友介紹,他來到位于靜安體育館的西康路共享市民健身房,體驗了一把無年卡門檻的“健身自由”。
“下午時段一小時只要5元錢,這里的無氧器械完全可以滿足我日常鍛煉需要,太棒了!”工作原因維尼修斯不能規律地去健身房鍛煉,最近年卡到期,銷售一直打***叫他續費,有些困擾的他在共享健身房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健身自由”是怎樣實現的
西康路共享市民健身房是“退商還體”后新增的體育場地。從早上6時開門開始,到這里鍛煉的人流就絡繹不絕,甚至還有從浦東新區特別趕來的。最硬氣的理由只有一個——在這里終于實現了無須年費、按次消費的“健身自由”。
很多去健身房鍛煉的人有過這樣的體會:在銷售的推薦下,腦袋一熱花幾千甚至上萬元買了幾年的會員卡;每次去鍛煉,健身教練總是在你身邊熱情地推銷私教課程,不堪其擾;鍛煉一段時間后熱情減退,會員卡進入休眠狀態。這還算好的,萬一遇到健身房老板跑路,花的錢打了水漂更胸悶。
西康路共享市民健身房環境舒適。
“健身難、健身貴”是老生常談。而共享市民健身房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健身房的預付費模式。2019年,靜安區洛川東路共享市民健身房成為全市首家運用“互聯網+體育”模式運營的共享市民健身房。這里原來是靜安區體育局資產管理中心下屬的一個辦公場所,區體育局想辦法騰出空間讓給居民健身。手機掃碼進場,每天分三個時段,收費標準為每小時2元、5元、8元。
共享市民健身房設有氧區和無氧區,跑步機、橢圓機、坐姿器械劃船、平板臥推架、史密斯架等健身器材一應俱有,尤其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追捧。
呂先生工作時間彈性,每周2到3次他會在下午時間到西康路共享健身房鍛煉,每次2小時。“一個月算下來,健身花費不到200元。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可以安安靜靜地鍛煉,沒有健身教練來推銷私教課。比如這段時間我到健身房鍛煉,過段時間我想去戶外跑步騎車,選擇很自由。”
健身房的墻上有一排健身教練的介紹,如果鍛煉者有請私教的需求,也可以在小程序上點擊下單,一節課260元,價格低于商業健身房。關鍵是不用一買就是10節課,也更考驗健身教練的***水平,不然就沒有下一單了。
共享市民健身房提供私教服務。
西康路共享健身房地處市中心,周邊有上海商城和“梅泰恒”商圈,日常有不少公司白領來健身。據健身房工作人員介紹,運動人群早上以附近居民居多,中午會有一部分附近午休的白領,到了晚上6時后,下班人群增多,健身器械的使用經常處于“飽和”狀態。今年上半年,健身房入場人數已經超過3萬人次。
“互聯網+”解決了哪些痛點
“共享”概念并非新鮮事。早在3年前,上海探索用“互聯網+體育”解決傳統管理模式痛點,共享籃球場應運而生,在全國率先實現智能化體育場館管理。由九回體育運營的滬上共享運動場已經達到100多家。
共享健身房的出現,正是依托于共享運動場后臺終端管理系統的“中樞大腦”。目前“九回共享運動場”小程序的注冊會員已達40萬人,有健身房、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等場館類型可供選擇。
后臺監控保證體育場地設施的安全***。
在九回體育公司的一個監控室內,記者看到一百多臺屏幕顯示著每家共享運動場的***情況,由專人進行實時監控。跟其他運動場地實行無人化管理不同,每個共享市民健身房都有專人管理,他們經過市民健身房管理員上崗培訓,負責運動器械使用指導、現場日常管控、突發狀況處置。
靜安區體育局局長俞彪告訴記者,對***來說,共享健身房解決了傳統健身房管理的“痛點”。“以前我們找社會化組織管理市民健身房,因為是單店模式,導致管理成本高。他們為了支付人力成本也在售卡、推銷私教課程,老百姓的體驗感不好。現在通過‘互聯網+’的集約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不給市民增加負擔。”
一旦解決了管理上的“痛點”,***時段上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以前的市民健身房優惠時段多在白天,上班族無法享受公共體育服務的便利和實惠,使得市民健身房利用率低而被詬病。現在***時間從早上7時到晚上10時,市民隨到隨健身,計時消費價格實惠,也避免出現以前會員長時間占著器械的情況。
根據大數據分析,西康路共享市民健身房一天內人流最高的時段為18時到22時,達到32%;10時到14時為31%;6時到10時為19%;14時到18時為18%。從鍛煉人群的年齡結構來看,中青年是運動的主力軍。其中30到39歲最多,占34%;25到29歲占31%。“共享模式”大大帶動了曾是健身薄弱人群的上班族參與體育運動。
對消費者而言,大數據運用也提供了傳統健身房不具備的數字化服務。消費者可以通過小程序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健身房、了解目前在場人數、進行私教預約等,對個人健身數據進行管理。
共享模式如何復制推廣
到目前為止,滬上共享市民健身房有3家,靜安區2家,普陀區1家。靜安區在共享市民健身房改造中已經嘗到甜頭,今年下半年還將改建3家,明年預計達到13家,覆蓋區內的大部分街道,讓更多市民享受到實惠便利的公共體育服務。
有人說,共享市民健身房簡直就是“白菜價”。如此低廉的價格,是不是在賠本賺吆喝?服務能不能跟上?
每個共享市民健身房都有專人管理。
九回體育董事長戴富祺告訴記者,靜安的模式是***每年提供場館運營服務費,所有場館收入交給***,收支兩條線,嘗試下來略有盈余。普陀的模式則是***只提供場地,由企業自負盈虧。兩種模式都大大減輕了***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具可操作性。此外,針對健身器械存在的養護和老化問題,共享健身房采用租賃的形式,保證了器械的更新率。
商業健身房普遍存在的私教槽點,在共享市民健身房卻成了利潤增長點。杜非是普陀共享市民健身房的明星教練,最多時每天有四節私教課。他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態,不用像以前那樣整天背負的業績壓力,自己與其說是健身教練不如說是健身銷售。
共享市民健身房作為新鮮事物,正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接受。隨著市民科學健身意識的加強,“擼鐵”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人也需要適當的肌肉鍛煉保持健康狀態。未來,市民對健身房的需求還將進一步釋放。
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市民健身場地始終是需求大于供給,建設大型體育設施的潛力較小,共享市民健身房可以很好地進行錯位補充。上海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共享市民健身房通過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場景,降低了成本,便民、利民、惠民,提高了公共體育服務的管理水平,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
有專家認為,在發達國家,特別重視融合各方面資源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公眾參與體育活動提供良好的綜合服務。共享市民健身房是一種模式上的創新。企業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形成一種經濟、合理、深受老百姓歡迎的服務模式,值得復制推廣。比如社區、樓宇、企業、園區內,只要有閑置的空間,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嵌入共享市民健身房,進一步挖潛市民身邊的健身場地。
欄目主編:陳華文字編輯:秦東穎
來源:作者:秦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