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謂禮儀大全
人際交往,禮貌當(dāng)先;與人交談,稱謂當(dāng)先。使用稱謂,應(yīng)當(dāng)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dāng)?shù)厥褂梅Q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xiàn)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一、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zhàn)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xiàn)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大概有如下數(shù)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wù),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xué)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xiàn)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guān)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tài)、相貌為“風(fēng)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惠、謹”等等。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么性質(zhì)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jié)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丑陋,結(jié)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jié)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jié)交。
患難之交:同經(jīng)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jié)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后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xué)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xué)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yǎng):侍奉和贍養(yǎng)(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jīng)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zé)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傳統(tǒng)稱謂種種
我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須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xué)生為門生、受業(yè)。學(xué)堂為寒窗;同學(xué)又為同窗。
父母死后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fā)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nèi)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fā)結(jié)之。”后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這里的“黃發(fā)”也代稱老年。
束發(fā):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fā)束成髻,盤在頭頂,后來就把“束發(fā)”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內(nèi)側(cè)》:“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xué)洛陽。”李賢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nèi)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巖《贈張泊詩》:“攻成當(dāng)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后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fēng)·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yù)注:“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亦稱“八十曰耄。”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在也;頤,養(yǎng)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yǎng)。”后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guī)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
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
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后演變?yōu)閷μ印⒂H王的敬稱。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于書信之中。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zhuǎn)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
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xiàn)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戰(zhàn)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xué)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
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y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
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
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
鶯。”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fā)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
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nèi)子:從前丈夫?qū)e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
內(nèi)。
室人:多數(shù)是對別***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后人用作妻之
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fā)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xù)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guān)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xù)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cè)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三、書信常用詞語
(一)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shù)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fù)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zhuǎn)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云之信。
(三)飲佩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fēng)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蒙惠書并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見,或有新作
,望莫遺愚友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fēng)引領(lǐng),敢下拜嘉。
(四)問病
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臥榻數(shù)日,心甚系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wù)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復(fù)發(fā),懇祈暫停公務(wù),苓參進,調(diào)養(yǎng)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咸宜。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聞貴體康復(fù),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diào)養(yǎng)有序,節(jié)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fù)。
(五)時令問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鶯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萬珍重。
盛暑之后,繼以炎秋,務(wù)望尚自珍為盼。
秋色宜人,望養(yǎng)志和神。
秋風(fēng)蕭蕭,至祈攝衛(wèi)。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維福躬無恙。
寒風(fēng)苦雨,懇請厚自珍愛。
近聞貴地大風(fēng)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風(fēng)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賀
頃聞嘉訊,再祝鴻猷大展,萬***程。
欣聞……,謹寄數(shù)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1、賀新婚
忽鳴燕賀,且祝新禧。
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
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
喜聞你們有緣終成眷屬,至為欣慰。
欣聞你們喜結(jié)良緣,無限欣慰。
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頃悉你不日西廂敘情,藍田得玉,天成佳偶,謹祝秦晉和歡,白頭偕老。
頃聞吉音,欣逢嘉禮,遙祝如魚得水,并蒂花開,嘉賀嘉祝。
2、祝壽
×日為先生××大壽,遙祝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恭祝延年壽千秋。
謹頌受壽家多,長命百歲。
喜賀福壽雙全,恭賀全家安好,壽星永照。
3、賀生兒女
聞育祥麟,謹此恭賀。
聞尊夫婦喜添千金,熱忱致賀。(賀生女)
弄璋之喜,可慶可賀。(賀生子)
弄瓦之慶,遙以致賀。(賀生女)
(七)致謝
大示誦悉,深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應(yīng)接不遑,切謝切謝。
奉報先生殷殷之誼,當(dāng)俟異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語片言所能鳴謝。
承蒙諄諄忠告,銘感五衷。
承蒙見教,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謝,不勝榮幸。
承蒙存問,且贈佳品,感恩不盡。
如此厚贈,實深惶悚,但來從遠道,卻之不恭,因即拜領(lǐng)。
(八)致歉
惠書敬悉,甚感盛情,遲復(fù)為歉。
奉讀惠書,久未作復(fù),罪甚罪甚。
惠書已悉,近因瑣務(wù),未即奉答為歉。
數(shù)奉臺函,未暇修復(fù),抱歉良深。
所詢之事,目前尚難奉復(fù),敬請寬裕為懷。
前事有逆尊意,不勝慚愧,萬望海涵。
前事有負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見有睽異之處,幸在知己,尚希見寬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請,惟望幸許。
拜托之處,乞費神代辦,不勝感荷。
謹布區(qū)區(qū),尚希鑒明,費神相助。
所懇之事,若蒙慨允,將不勝感激之至。
特瀝寸函布達,祈忽他言推諉。
為書請之,便中還請一詢?yōu)楹伞?/p>
乞賜……,以志厚誼。
鑒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盡力相助。
人生友誼,唯君多誼,切望惠澤大諉,鼎力為之。
歲月悠悠,與君多誼,還望滋潤再三,澤被延綿。
(十)致哀
驚聞××作古,家失棟材,悲痛萬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節(jié)哀順變。
前聞令×逝去,為之慘然,人死不能復(fù)生,尚望節(jié)哀。
聞悉××仙逝,不勝傷悼,足下遭此不幸,傷感必甚,懇請寬辟哀情,善自珍愛。
死者已矣,生者懇請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攝,勉抑哀思。謹函馳陳,藉申慰問。
驚承訃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無不同深惋惜。
(十一)贈物
奉呈薄資,尚望笑納為幸。
區(qū)區(qū)小物兩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曬納。
所奉禮品雖微不足道,但物輕情意重,望勿嫌棄。
千里鵝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納。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為數(shù)甚微,將意而已。
(十二)請教
風(fēng)雨同舟,愿聞明教。
倘蒙見教,沒齒不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倘承不吝賜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時賜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時賜教言為禱。
一切懇請詳示,萬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
倘有所聞,尚祈見告,俾資改進,不勝為盼。
(十三)商討
愚直之言,尚祈嘉納。
蒙雅愛,瀝膽直諫。
叨稱至好,故敢緘阻,草瀝數(shù)行,請鑒納。
相見以誠,請恕不謙。
微開之言,幸無見闊,不勝大愿。
叨在契末,斗膽直陳,伏維朗照,不盡縷衷。
吾敬先生,尤愛真理,故秉筆直陳,希原諒之為禱。
緣承下詢,草復(fù)寸箋,種種尚須斟酌之處,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屢承下問,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懷,萬乞曲矛諒察為幸。
(十四)結(jié)束
匆此先復(fù),余容后稟。
鐵此布臆,余容續(xù)陳。
臨書倉促,不盡欲言。
日來事冗,恕不多敘。
書不盡意,余言后續(xù)。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馳函寓意,佇望示復(fù)。
匆此草就,不成文進,原宥是幸。
忙中即書,言不由衷,不足之處,恕見諒。
--------------------------------------------------------------------------
禮貌用語
初次見面曰:久仰;好久不見曰:久違;請人原諒曰:包涵;請人收禮曰:笑納;
向人詢問曰:動問;表示謝意曰:多謝;別人欲行曰:慢走;請受邀請曰:賞光;
領(lǐng)受情誼曰:承情;分手告別曰:回見;晚上道別曰:晚安;未能親迎曰:失迎;
禮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賜復(fù);請人指教曰:賜教;征求意見曰:不吝;
拜托答謝曰:有勞;請人任職曰:屈就;受人指教曰:叼教;請主人別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給別人看:教正、斧正;請求接受贈品曰:賞臉;動問長輩年歲曰:高壽、
貴庚;有話對人說:打擾;讀者給編輯部:敬頌編安;晚輩給長輩:順頌安康;
長輩對晚輩:順致安好;平級機關(guān)間:特此函達;
“x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jié)成朋友;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jié)交的朋友;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jié)交的朋友;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jié)交的朋友
石交:交誼堅固;款交:以真情相待。
“xx”之年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發(fā)笑,(嬰幼兒);(2~3歲)
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牙,長出新牙,(七八歲間);
髫年:女孩七歲
齠年:男孩八歲
垂髫: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謂之齠;
總角:角,小髻。總,束發(fā)上分,人之童年;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xué):《禮記》“人生十年月幼學(xué)”;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釵之年:12歲(女孩)
及笄:《禮記》“女子十又五而笄”(結(jié)發(fā)為笄,表成年);
束發(fā):男孩成童,束發(fā)為髻;
破瓜(碧玉年華):瓜拆開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謂女子十六或六十四歲;
桃李年華:20歲(女)
花信年華:24歲(女)
弱冠:《禮記》“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結(jié)發(fā)加冠,體且未壯。
而立:《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論語》“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強仕:《禮記》四十曰強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論語》“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禮記》“五十曰艾”(發(fā)白如艾);
杖行:《禮記》“五十杖于家”
耆艾:《禮記》“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歲;
花甲:人之六十;
耳順:《禮記》“六十而耳順”(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別》,人之將老;
桑榆:《后漢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天黃昏,喻人之將老);
耆老:《國語》“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歲;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
遲暮:杜甫“遲暮少寢食,”人之將老;
皓首:《后漢書》“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眉壽:《詩經(jīng)》“此為春酒,以介眉壽”(秀眉,壽者相稱,人之長壽。
風(fēng)燭:風(fēng)中之燭、隨時可滅,人之殘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歲;
鮐(tái)背:“九十鮐背”
白壽:“白”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壽民:“清代稱百歲老人為壽民”
期頤:《禮記》百年曰期頤(百歲人生年數(shù)之極故曰“期”,生活待人
圖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涉及版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