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了前面兩節,感覺還是有點偏重于知識的歸納了,尤其第二節。后面盡可能著重于思想***來講,知識能簡略就簡略,反正課本上都有。
今天來講必修一第2章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目錄如下。
這1節從知識考點上來說太簡單了,一般情況下老師都只講幾分鐘就結束。下面是這一節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這1節主要有一個生物學思想和一個學習思維:生物學思想是生命的物質性思想;學習思維是圖表分析的思維***。
0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下圖是土壤與植物體的部分元素含量比較,從這個圖中能得出什么結論?
一般分析得出結論的題,都要求我們的思維全面嚴謹。
一般情況下,要求比較得出結論的,我們的思維往往要考慮兩個方向:相同點與差異點。
一、對于平面圖的分析,就是看二維方向:縱向和橫向。
對于這張圖,縱向看,反映的是元素種類:元素種類基本相同。這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橫向看,反映的是元素含量:對于同一種元素,在土壤與植物體內的含量不同。這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差異性。
二、為什么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無機自然界的元素種類基本相同?但是含量又有差異?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對生命進化的理解。
第一問,從進化歷程看,生命起源于無機自然界。所以,必然是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元素來構建生命。說明了生命的物質性。
第二問,生物在構建自我的過程中,是根據自我生命的需求來選擇吸收各種元素的。這反映了生命的自主性。
02不同生物元素組成的特點下圖是人和玉米部分元素組成的圖表,根據此圖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對于坐標曲線圖,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看橫、縱坐標的含義。
從橫坐標看,是元素種類:人和玉米的元素組成種類相同;推廣到一般性結論,就是:組成不同生物體的元素,其種類基本相同。
從縱坐標看,是元素含量:同種元素在玉米和人體內的含量有差異。推廣到一般結論:組成不同生物的元素,其含量往往有差異。
03組成細胞的元素下面的知識基本上是記憶的了,但記憶也是要先理解的。
下面這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可能涉及到一些化學知識。都說是生化不分家,化學學得好對生物是有很大幫助的。
一、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
科學家把含量在萬分之一以上的稱為大量元素;萬分之一以下的稱為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占到細胞重量的97%以上。9種大量元素和6種微量元素是要求記住的。
二、為什么大量元素是位于前20號的輕元素?
下面這張元素周期表中,是細胞組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布。從大量元素的分布看,全部都是前20呈輕元素。這是為什么?
這個問題主要是答出第一點就好。
①生命的誕生是建立在隨機與偶然基礎之上的,構建生命的幾率是很低的,必然需要足夠豐富的元素,才有可能構建出生命。前20號元素恰是地球含量最多的元素。
②輕元素使得生物單位體積內質量更輕,有利于生命活動的進行。這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是重元素構建的生命,在進化過程中早被淘汰掉了。
③從構建物質看,這些輕元素大多是非金屬元素,能夠與其他原子之間開成共價鍵。共價鍵有飽和性,共價鍵的鍵能也更高。所以,以共價鍵構成物質的穩定性更高。而且,共價鍵才有可能形成高分子。原子序數越小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越穩定。相反,離子鍵沒有飽和性,結合比較松散,缺乏穩定性,也不可能形成高分子化合物。所以,如果是重元素靠離子鍵形成生命是不可能的。
④原子序數越小,形成的有機物的流動性越強。構建生命的靈活度越高。
三、大量元素比微量元素對生物更重要嗎?
并不是。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是從含量上劃分的,并不是根據重要程度劃分的。對于生命而言,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都同樣重要。
四、為什么C是最基本元素?
先記住答案:因為有機高分子都以碳鏈為骨架。
為什么有機高分子都以碳鏈為骨架?這個問題也與化學知識有關。
碳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是1s22s22p2,最外層有4個價電子,可以與碳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4個共用電子對來達成8電子穩定結構。
由于碳原子成鍵時往往是一個S軌道與3個P軌道雜化形成新的空間各向均衡的4個SP3雜化軌道(高中化學要學的),從而能形成復雜的網狀或鏈狀結構,為生命分子的復雜性打下了基礎。如下圖。
生命的誕生是偶然的。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C原子作基礎,同時又有大量的H、N、O等原子的存在,形成高分子物質是必然的。只要時間足夠,在無數高分子的基礎上進化出生命也就成了必然。
五、關于大量元素的在細胞中含量順序記憶
一般要求記住前4種。也就是C、H、O、N在鮮重(即活細胞狀態)及干重(不含水)狀態下的排列順序。把下面這兩幅圖記住(課本17頁)。
04組成細胞的化合物這個主要是把水和蛋白質在細胞的含量關系記住。
即:鮮重時(有水),水含量最多,蛋白質其次;干重時(無水),蛋白質含量最多。
一、無機物與有機物
這里可能有部分同學不清楚什么是有機物,什么是無機物?
科學家開始是把有機生命中具有的,無機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稱為有機物;把無機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稱為無機物。
后來研究發現有機物都含碳。于是,科學家就把含碳的化合物稱為有機物。但是,無機自然界中也有一些含碳的物質,如CO、CO2,CaCO3等。科學家就規定把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鹽除外,剩下的含碳化合物都是有機物。有機物主要有4類,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當然,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除這4類外,還有其他的,如維生素、尿素、氨基酸等
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
在初一生物中有這樣一個實驗:
①用酒精燈灼燒魚骨,觀察魚骨顏色變為灰白色時,停止灼燒。用鑷子敲打魚骨。發現魚骨變得脆硬,可以敲打成粉末狀。
這是因為有機物易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機物燒盡之后,只剩下無機鹽。無機鹽不能燃燒。如草木燃燒后剩下的灰就是無機鹽。因此,無機鹽又稱為灰分元素。分析這些物質之后,發現它們都是構成礦石的成分,也因此稱為礦質元素。
②把魚骨用鹽酸浸泡。一段時間后取出用水洗凈。發現魚骨變軟,可以打成結。
這主要因為動物骨骼中的無機鹽主要是CaCO3,易溶于鹽酸,而有機物不溶于鹽酸。在鹽酸中浸泡后,只剩下有機物。因為構成生命的有機物比較柔軟,有韌性。
05糖類、脂肪、蛋白質的鑒定這個知識點只講一下實驗原理。生物材料的選擇涉及生物學思維和實驗思維。反應原理涉及化學知識。
一、生物材料選擇
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礎。在每一個細胞中都有糖類、脂質、蛋白質。所以,實驗選材并不是選擇只含糖類或只含脂肪或只含蛋白質的材料,這是不存在的。選擇的材料只是含某種成分相對較多而已。
這個鑒定實驗是根據顏色變化來判斷物質成分的。所以,選材盡可能選擇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材料,以防顏色干擾。這在題目中常常出現。
二、還原糖的鑒定
還原糖主要是含有醛基(-CHO)。醛基具有強還原性,能夠被二價銅離子氧化。二價銅離子(Cu2+)把醛基氧化為羧基(-COOH),而自身被還原為氧化亞銅(Cu2O)。這個反應高中化學也要學到的。
二價銅離子在水溶液中通常呈藍色,而氧化亞銅不溶于水,呈磚紅色。所以,可以根據最終是否生成磚紅色沉淀來判斷是否含有還原性糖。
還原糖鑒定結果
反應式如下。
-CHO+2Cu(OH)2→-COOH+Cu2O↓+2H2O,該反應需要加熱。
這里用氫氧化銅做氧化劑,還利用了氫氧化銅的不穩定性,易分解的特點。所以,氫氧化銅要現用現配(氫氧化銅不能長時間保存,易分解為黑色氧化銅和水)。
另外,果糖不含醛基,而是含羰基,羰基沒有還原性。但在堿性條件下,羰基與α-羥基通過烯醇式變換(即羰基移位,從第二位移到第一位),可以轉換為醛基。從而表現出還原性。所以,把單糖都看作還糖。這個高中化學學了有機以后會懂。
三、蛋白質鑒定
其反應原理是銅離子在堿性條件下與雙縮脲(H2NOC-NH-CONH2)反應,生成紫色絡合物(不是沉淀)。
反應中物質必須有相鄰兩個肽鍵才能與銅離子反應。所以,雙縮脲試劑不能鑒定氨基酸和二肽,可以鑒定多肽和蛋白質。
這個反應也不能加熱。這是因為絡合物不穩定,受熱易分解,變為黑色。
四、脂肪鑒定
還原糖鑒定和蛋白質鑒定過程是發生了化學反應。而脂肪鑒定是脂肪被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染成橘黃色或紅色。答題時注意表述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