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語文課本中消失了十多年之久的《屈原列傳》,在貳零貳零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的語文書(選擇性必修)(中冊)中回歸了。
這篇文章我曾經(jīng)教過,再講本文,感覺熟悉,也可謂輕車熟路,教起來便覺底氣十足,因而也就忽略了書中的一些注釋。
結(jié)果,那天下課后,有學(xué)生拿著書找我來了:老師,您看,“為”的書下注釋寫的是四聲,您讓我們讀二聲,那考試的時候該怎么辦呢?
我仔細一看,還真是的,書下居然把“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求忠以自為”中的“自為”的“為”標注為“weì”,這怎么可能呢?肯定是要讀“weí”的。這里明明是動詞,怎么可能讀四聲,那不就變成介詞了嗎?不合乎語法呀!
理由如下:“為”的讀音是分二聲和四聲的。
“為”讀二聲(weí)時,它的詞性有六種,分別是:
【1、名詞】詞義除了是姓氏,還有作為,作用,如:年輕有為。
【2、動詞】詞義多達二十二個,例如:
(1)、做、干,事在人為
(2)、制、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
(3)、行,為善最樂
(4)、治理,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
(5)、救治,疾不可為也
(6)、擔任,為楚懷王左徒
(余下的解釋及例句可見于下面的詞典圖片)
【3、連詞】則,同于己為是之,異于己為非之(《莊子》)
【4、副詞】將,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5、介詞】被,若屬皆且為所虜(為只有表被動時才讀二聲,余下意思的介詞都讀四聲)
【6、語氣助詞】呢,表疑問或反問,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我們來看“莫不求忠以自為”這個句子。
這個句子中,應(yīng)該包含了三個知識點。
一是“忠”的詞類活用,按語法要求,“忠”是在作賓語,要求詞性為名詞或代詞,所以,“忠”要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應(yīng)該是“忠誠的臣子”。
二是“自為”的無條件提賓,即“為自”。
三就是“為”的讀和譯,根據(jù)行文需要,這里的“為”應(yīng)該讀二聲(wéi),譯為“輔佐或幫助”即可。
整句翻譯為“沒有不尋求忠誠的臣子來輔佐和幫助自己的”。
新版教材中的注釋中把“為”標成四聲(wèi),那就注定了它是個介詞,然后又把它翻譯成動詞“幫助”,如此,就混淆了詞性和詞義,導(dǎo)致“自為”,是一個介賓前置,只能做狀語,可又沒有謂語可修飾,屬于病句,又譯為“幫助自己”,詞義又屬動詞了,不合乎語法,不能成立。
“為”讀四聲時,只有一個詞性,那就是介詞。比如“為虎作倀”的“為”讀四聲,“庖丁為文慧惠君解牛”的“為”也讀四聲,都是“替”“給”的意思。
【小結(jié)】判斷一個句子中的字或者詞的讀音,詞性和詞義及其使用,一定不要脫離開句子,也就是語境,就是要考慮到這個字詞在句中的位置,充當?shù)氖鞘裁闯煞郑鹗裁醋饔茫缓蟛趴梢源_定它的詞性、讀音和詞義。這樣,才能正確地把握和理解文句和文章,否則的話,就會出現(xiàn)偏差乃至錯誤。
了解語法,學(xué)習(xí)語法,運用語法,尊重語言規(guī)律,遵守語法規(guī)則。少犯語法錯誤。
(個人看法,歡迎批評探討,不接受人身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