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漢光帝劉秀,相信很多人還是感到有一些的陌生。這個容易被人遺忘的皇帝,其實是個神話般的人物。
劉秀算得上中國最具偶像氣質的皇帝之一了。
首先他是帥哥一枚,據《后漢書》記載,劉秀長得"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這簡直就是古代版吳彥祖呀!
比起豹眼駝背的嬴政,長臂大耳的劉備,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其次他受過高等教育,劉秀青年時期就讀于古代最高學府——太學。
當時的漢朝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長安的太學就是好比現在的哈佛牛津。
雖然劉秀因經濟原因中途退學,但和社會青年劉邦、半文盲朱元璋相比,絕對算中國學歷最高的皇帝。
28歲前,劉秀是干農活的厲害人。劉秀在28歲前,一直在南陽郡老家種地,"性勤于稼穡"。
《史記》記載:劉秀性格內斂謹慎,甚至有些沉悶。他的哥哥劉縯性情豪爽,并常自比漢高祖劉邦,廣交豪杰。當時,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
天鳳年間,農民起義軍蜂起,其中以赤眉、綠林、銅馬等最為著名。
居住在南陽郡的劉縯、劉秀兄弟認為時機到來,舉兵響應綠林軍。這次起義,在南陽當地留下了很多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賒旗起義"。
相傳,劉秀剛起兵時,曾逃到一個名為興隆店的小鎮。
在一家酒館喝酒時,無意間看到酒旗上繡了一個大大的“劉”字(原因是酒館老板姓劉),便想買下作為軍旗。
然而,一摸口袋,別說買旗,連酒錢也付不了。但他運氣好遇到店老板通情達理,不僅免了他的酒錢,還將旗子賒給了他,這仿佛是編劇也編不出的情節吧,不愧是天選之子。
昆陽之戰:劉秀2萬兵完勝42萬敵軍最厲害也最出名的就是劉秀的那場昆陽大戰了,劉秀以近2萬兵完勝42萬大軍。
可是當時劉秀連酒錢都付不起,起兵時,窮到什么程度?
《史記》記載,"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
因為買不起馬,劉秀第一次上戰場,是騎著耕牛沖鋒陷陣的,他也因此被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那么他是如何以2萬人勝42萬人?慢慢看。
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建元"更始",復用漢朝國號,大大震動了新莽王朝。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兵42萬,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當時,駐守昆陽(今河南葉縣)的起義軍不過數千人,連同周邊幾座城池的駐軍,一共不超過2萬人。大軍圍城,形勢岌岌可危。
當夜,劉秀率13人騎馬突圍,到附近城池調集援軍。回到昆陽,劉秀自率步騎兵1000多人為前鋒,并一馬當先斬殺新莽軍隊數十人,使更始軍士氣大振。
后來,主帥被殺,新莽士兵紛紛潰逃,"走者相騰踐,伏尸百余里",滍川被尸體堵塞斷流。王邑率殘部踏著死尸渡河,才最終逃回洛陽。占絕對優勢的新莽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可以說這個低調的開國皇帝,不僅長得帥,為人低調,關鍵是他真的是上天都幫助的“天子”。
打仗總能夠反敗為勝,實力真的牛,運氣也是真的牛。
敘說世事百態,道盡古今哲理,《史記》真是一部社會大百科,讓人在一個個歷史故事里思考安身立命,思考為人處世,因此,我很喜歡讀《史記》,也經常推薦身邊朋友讀。
我讀書的一個原則是:要讀名家的書。
要說史家名作,恐怕首推太史公著作,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史記》把之前的史學名著的特點一起融入進自己的著作里,縱觀整篇史記,既有寫人的列傳,也有寫事的世家,書等,也有寫年代的本紀。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史記里也設立了年表,書里還寫天文,寫水利,寫經濟,而且它的文學性又是公認的史書之最。
與其到處翻看網絡上的文章,不如找一這套《史記》認真看一遍,幾乎就能了解上千年的歷史。
這是之前任何一本史書,如今任何一個作者都無法達到的水平。
《史記》市面上有無數版本,在此我向大家推薦這套團結出版社版本,全套4冊,正版無刪減,文白對照無障礙,大人孩子都適宜。
這套書采用小說的筆法,人物傳記的思路,讀起來輕松,一篇短文,便將一個人的人生故事說完,并了解所處時代的歷史。
包裝也很誘人,鎖線精裝不掉頁,燙金封面顯氣質,套盒包裝耐磨損。
新書上架,折扣相當大,說實話要比實體店劃算的太多,無論收藏裝飾還是饋贈送禮,既有面子又實用。
收到的人都說好!
一個人的一生,一定要知道世界有多大。
《白話史記》正是如此,打開你的歷史視野,看到更多可能。
大家點擊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