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八十多年前的那場事變,在北京西郊的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宛平城應該并不太為人所熟知,畢竟在中國像這樣的小城太多了。但因為城外的盧溝橋,因為八十多年前的那場改變中國歷史的事變,宛平城的歷史也因此發(fā)生了改變。
在三年前的北京之行中我就想去到宛平城內(nèi)逛一逛,然而因為時間原因未能如愿,今年的深秋時節(jié)再到北京,在堂哥的陪伴下終于來到了這座對于中國有著特別深意的古城宛平城。
從盧溝橋遠望宛平城
宛平城
宛平城西門
宛平城西門
說是古城,其實宛平城的歷史并不太古老,從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始修建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修建完畢,這座古城距今也不過三百八十年的歷史。如果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除京兆地方,宛平縣縣署由北京城內(nèi)遷到拱極城而改稱宛平城算起,這座古城也只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但是走進宛平城,保留下來的古城墻仍然會讓你覺得,這就是一座經(jīng)歷過不少風云滄桑的古城。
宛平城西門
宛平城西門
宛平城簡介
宛平城
很多游客進入宛平城都是從西門永昌門進入,因為這里正對著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筆下所寫道的“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盧溝橋,所以西門也成為了宛平城的正門。而我看到的永昌門門額上題寫的卻是威嚴門,這是這座古城門在清代的名字,彼時的宛平城還叫拱極城,在更早的明末剛剛興建之時,這座城池被取名拱北城,西門的名字叫永昌門。
不同于很多古城池設有四座或者更多的城門,宛平城只有兩座城門,除了西門,還有一座東門,叫順治門。從永昌門到順治門,宛平城的東西長度大約640米,南北長度大約320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小城,畢竟在明末建城之初,這座城池所賦予的職能就是為了防范農(nóng)民軍進擊京師,所以只是一座衛(wèi)城。
宛平城東門
宛平城東門
宛平城
宛平縣署
宛平縣署
宛平縣署
宛平驛館
除了古城墻和古城門,宛平城內(nèi)還保留著宛平縣署、岱王廟、興隆寺、龍王廟等十余處古跡,讓我們還能夠依稀看到它作為衛(wèi)城時候的模樣。
在宛平城建成三百年后,這里因為著名的盧溝橋事變成為了一座英雄之城。1987年,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五十年后,位于宛平城中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落成,這座紀念館不但是為了紀念打響抗戰(zhàn)第一橋的盧溝橋,也不但是為了紀念抗戰(zhàn)中的宛平城,也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歷史。如今,宛平城內(nèi)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盧溝橋一樣,成為國內(nèi)眾多游客到北京旅游的熱門景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南側(cè)的廣場
順著宛平城南城墻外側(cè)從西往東一路而行,可以看到城墻的下面安放著眾多刻有漢字的石鼓,這些石鼓上面記述著當年日軍的暴行,無言的的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在南城墻的東端,仍然可以看到城墻上面遺留下來的累累彈孔痕跡和彈坑,這些彈孔和彈坑的痕跡都是“七七事變”中日軍攻打宛平城時留下的,它們和盧溝橋一樣成為那個烽火歲月的歷史見證者。
城墻下的石鼓
城墻上的彈坑
彈坑簡介
城墻上的彈坑
城墻上的彈坑
城墻上的彈坑
宛平城南城墻的外側(cè)還種植有眾多的銀杏樹,當我去游覽宛平城的時候,這些銀杏樹的葉子已經(jīng)全部變成了金黃色,形成了一條美輪美奐的銀杏大道,成為眾多游客拍照打卡的最佳景點。
宛平銀杏大道
銀杏大道
銀杏大道
銀杏大道
銀杏大道
銀杏大道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