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因嗜酒如命,素來有“酒膩子”的稱號。據說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喝酒,身邊隨時都有一手提鐵鍬的小廝陪同。
可能有人會問:“陪就陪唄,為什么還要拿著鐵鍬呢?”
其實,之所以小廝手里要拿著鐵鍬,就是為了隨時可以挖坑,將主人的尸體掩埋。小廝這樣做,是因為主人之前便已經與他打過招呼,那就是:“我什么時候喝死了,就地挖個坑把我給埋了。”
可能有人看到這兒,已經猜出了此人的身份。沒錯,他正是劉伶。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劉伶嗜酒,因酒風豪邁,又被稱為醉侯。不過因其是一介布衣出身,故雖與嵇康、阮籍、王戎等人交好,合稱為“竹林七賢”,卻也是其中社會地位最低的一位。
劉伶的外貌在“竹林七賢”的一干人等當中并不出眾。史書記載,他“身長六尺”,相當于現在的一米六五左右。雖說跟鶴立雞群的嵇康是沒法比,但是在那個時候平均身高偏低的人群之中,劉伶也不算是低得離譜。不過說到長相,可就真的不怎么樣了,史書說他“容貌甚陋”,大概顏值較低吧。不過身高和相貌似乎也并沒有給劉伶帶來太重的心理負擔,他常常舒展情懷,放達心智。浩渺宇宙無邊,在劉伶的心中,是那么的渺小;萬物博大不一,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平等的。
劉伶為人處事平淡無爭,平常默不作聲,少言寡語,也不隨便跟什么人交往。只有跟“竹林七賢”的其他成員在一起時,才會因為意氣相投、志趣相契,把酒言歡,高談闊論,說不盡的暢快淋漓。
《晉書》記載: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身長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澹漠少言,不妄交游,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
劉伶喜歡喝酒,而且酒喝得好。在其他方面表現得也極為突出,是學有專長、才能優異、為一時之選的社會名士。而不是那些浪得虛名,只知道喝酒、無所事事的酒囊飯袋。
劉伶推崇老莊之學,素來向往自然灑脫、無拘無束、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凡是看過他寫的《酒德頌》和《北芒舍客》的人,都能夠從文中感受到潛藏在他心中的那份放蕩不羈和灑脫恣意。
劉伶的父親劉進,曾是魏武帝手下的大將。也正因此,自幼在父親的熏陶下,劉伶在情感上是很偏向曹氏的。
后來,為衣食計,劉伶也曾在司馬氏掌權的體制內做過事。他曾出任同為“竹林七賢”成員,出身瑯琊王氏,時任建威將軍王戎的幕府參軍。可以想見的是,當劉伶親眼看見各種嚴重擾民的政治亂象后,一向提倡無為而治的他,內心一定是非常矛盾痛苦的。當時政治的黑暗讓他十分郁悶,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他屢屢借酒消愁。時間一長,酒量就被練出來了,成了七賢當中酒量最大的那一個。而很快由于不適應,在同伴屢屢獲得升遷機會的同時,他最終選擇了離職。
劉伶離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跟現在一樣,那個時候官場也同樣需要績效考核。同輩的人中,政績好的,會因考核優秀而升遷。唯獨劉伶,因為無所作為、沒有政績,只能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劉伶看來,回家就回家吧,只要有酒喝就行。而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劉伶的形象變成了雙手不離酒壇子,飲酒如同長澗流水,要多灑脫就有多灑脫。
關于劉伶好酒,自古民間就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傳說。相傳他并不是普通凡人,而是瑤池的一個小仙童,因為偷喝了蟠桃宴上的御酒,又打碎了一個琉璃杯,被王母娘娘在盛怒之中貶到人間受苦。
王母娘娘原以為劉伶轉世投胎后會有所悔改,誰知道他仍是縱酒放達,不求功名。一天,王母屈指算來,仙童孽數將滿,但卻又發現其舊習未改,于是便派酒仙杜康下凡點化。
仲春時節,劉伶離家出外游山逛水,不知不覺之間來到了位于鳳凰嶺下的杜康酒坊。
劉伶左右打量了一番,只見門上掛著的一副對聯格外醒目。上聯是: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聯書:蛟龍兩盞海底眠高處的橫批寫著: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完對聯后,心中憤憤然很是不屑。他暗自想道:這個開酒坊的人還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去打聽打聽我劉伶的名聲,竟敢夸下如此海口。誰人不知道我劉伶,往東喝到了東海,往西喝到了四川,往南喝到了云南地,往北喝到塞外邊,東西南北都喝遍,也沒能讓我喝醉過。你既然這么大口氣,那我今天就把你酒坊的酒壇都喝干。
想到這里,劉伶快步走進酒館,揀了個臨窗的位置坐了下來。杜康一看劉伶,心想,這肯定就是王母讓我等的那個人了。
杜康從角落里拿起一壇酒,笑著來到劉伶的面前。他先倒了一杯給劉伶,劉伶一仰頭就喝了。杜康看到這里,勸說要他別再喝了,自己這酒后勁兒大,怕是得醉倒。
劉伶一聽這話,心想你這不是吹牛嗎?一仰頭,又喝光了第二杯。隨即,杜康又說,你要是再喝,可就得醉上三年才能醒了。劉伶不過冷笑幾聲,就又喝光了第三杯。放下酒杯后,他自言自語道:
“頭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還甜,三杯酒下肚,天也轉,地也旋。桌椅板凳齊飛,壇壇罐罐轉圈......”
大家看看,感情劉伶這是真喝醉了。他邊說著,邊跌跌撞撞地走出了酒坊,說著醉話便往家走。
回到家時,劉伶已經快醉得不省人事了。趁著還有一口氣,他忙交代妻子道:
“我就要死了,等我死了之后,你要把我埋在酒池里,上面埋上酒糟,再把酒盅酒壺給我放在棺材里。”
說完,劉伶便暈死了過去。妻子知道丈夫一生好酒,便遵從遺愿安葬了他。三年一眨眼就過去了,杜康來到劉府找劉伶。劉伶的妻子問他有何事?
杜康說:“劉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還沒給錢!”
劉伶的妻子一聽,原來這人就是害死自己丈夫的兇手,便上前扯住了杜康的衣袖,氣憤地說道:“劉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誰家的酒,回家就死了。我正難受呢,你今天倒自己找上門來了。你問我要酒錢,我還要問你要人呢!走,咱們這就見官去。”
杜康聽劉伶的妻子這么說,連忙說道:“你確定他真的是死了嗎?而不是喝醉暈過去了?他當時喝了我三杯酒,可是要睡上整整三年才能醒的,今天剛好是三年的最后一天。”
劉伶的妻子見杜康一臉鎮定,不覺有些錯愕。是啊,按理說劉伶喝了那么多的酒都沒事,這次也不該是這么蹊蹺的。
杜康見劉伶的妻子有些愣怔,心知對方已經相信自己的話了,便繼續催促道:“走走走,你快領我到他墳前去看看,不然晚了你丈夫可真的就憋死了。”
劉伶的妻子嚇得忙帶著杜康來到劉伶的墳前,左鄰右舍聽說了這件事,紛紛前來看熱鬧。
稍傾,年輕的后生們便合力將劉伶的墳墓挖了開來。待打開棺槨,眾人不約而同地露出錯愕的表情。只見劉伶跟三年前一樣,穿戴整齊,面色紅潤。其中有大膽者伸手探了探他的鼻息,發現似乎有氣,不禁大呼奇怪。
杜康看了一眼劉伶的妻子,隨即快步來到棺槨前,伸手拍了拍劉伶的肩膀,說道:
“劉伶快醒來,快醒醒,你欠我酒錢還沒給呢。”劉伶打了個哈欠,伸了下懶腰,睜開了眼睛,嘴里喃喃夸道:“好酒,好酒!”自此,“杜康美酒、一醉三年”流傳至今。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杜康成了酒神。而劉伶,也成了人們公認的品酒大師。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過是野史罷了,不足為奇。那么,再看看現實中發生的事情吧。
劉伶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天他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了衣服,***地飲酒。正喝得開心,有幾個客人忽然來訪。劉伶不過是看了看,還是繼續光著身子喝酒。客人見他如此不雅,遂譏笑。劉伶聽到這話,便一本正經地反駁道:
“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我的房子就是鉆到我的褲襠里了,誰讓你們鉆進來的?還不快點走開。”客人聽劉伶如此言說,不禁面面相覷,卻又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言語反駁,只得自認倒霉。
劉伶嗜酒如命,妻子不是沒有勸阻過他,但他卻總是有辦法獲得了更多的酒。一壺壺酒對劉伶來說,就像是喝水一樣,一口氣便能喝個精光。每每看到喝得爛醉如泥、大吐特吐的劉伶,妻子都覺得很心疼。有一次,她終于鼓起勇氣,將家里剩下的酒全部給倒了,然后將酒器當著丈夫的面摔了個精光,說道:
“你這樣毫無節制地飲酒,對身體是有嚴重損害的。你崇尚道法自然,為何做出此等與養生之法背道而馳之事呢?”
劉伶自知理虧,就擠出笑容對妻子道:“哎,我也知道這樣喝酒,對身體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喝酒的欲念啊!能讓我停止喝酒的,恐怕只有天上的神仙了。要不,你去弄點祭祀神明用的酒肉,幫我戒酒吧!”
劉伶的妻子喜出望外,覺得這次丈夫定然會浪子回頭,于是去準備了很多祭祀用的酒肉。結果劉伶跪下來祈禱說,自己天生就是喜歡喝酒,一次就得喝一斛,喝五斗才能消除酒癮,上天您可千萬別聽信婦人之言啊!
說完,劉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大一會兒就又醉倒了,弄得妻子哭笑不得。
劉伶在喝完杜康的酒后,妻子擔心丈夫再次出事,于是便學著自己釀酒。不僅如此,因為有了劉伶這個活廣告招徠生意,他家的酒坊還非常紅火。
有一天,劉伶的妻子正在釀酒,劉伶聞到了酒香之后,趕緊跑來詢問道:“可以喝酒了嗎?”妻子回答道:“這個還沒有好,別急,等好了我自然會告訴你的。”劉伶在一旁左等右等,直到酒香四溢的時候,他立馬打開蓋子,大口地喝了起來,連勺子都沒顧得上拿。看到這樣的場景,劉伶的妻子登時便氣急了,直接將丈夫推到酒缸里,然后還將缸蓋給蓋上了。
劉伶在酒缸中待了三天,將里面的酒全部喝了個精光。當妻子將缸蓋打開后,他頓時便從里面跳了出來,大叫道:“還有誰?”從此,劉伶的妻子再也沒有管過丈夫,只能聽之任之。今天喝酒,明天喝酒,劉伶終于惹出了麻煩。有一天,他大概是又喝醉了,跟旁人爭執起來。劉伶口才太好,那人辯論不過,一著急揪住了劉伶的衣服,準備動手揍他。
圍著看熱鬧的人都嚇得不行,劉伶卻一點兒都不著急,慢悠悠地說道:“哎呀,老兄,你看我瘦得都能看到一條條肋骨了,哪里還能安放得住你的拳頭呢?打上去也不舒服啊。”
劉伶用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化解了現場的尷尬。隨著眾人哄笑,一場風波就這么輕而易舉地過去了。
就上面這幾件事,劉伶給后人貢獻了枕曲藉糟、雞肋尊拳、五斗解酲等成語典故。到現在,比喻用有害的***來救急,還有人會用到以酒解酲一詞。
但劉伶,真的只是一個醉鬼嗎?其實,他之所以這么做,不過是為了獨善其身地避禍罷了。劉伶的言行中,有著道家莊子的逍遙之風。作為一名真正的君子,在當時的黑暗亂世之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避世。而與此同時,他也正是通過醉生夢死的方式,向魏晉的禮法發起了挑戰。
由于劉伶名聲很大,幾年后朝廷再次想要他出山當官。這次,劉伶算是玩到了極致。他一聽到使者要來,便直接喝得不省人事,脫掉衣物,渾身***地沿著村莊向前狂奔。使者一看劉伶這個舉動,當下便覺得他就是一個狂悖無禮的酒徒,于是便立刻轉身返回了。而劉伶一生也再沒有踏入官場,直到八十多歲去世。
劉伶對于世俗的憤恨,就是到了醉生夢死的地步。他每時每刻都在用酒精麻痹自己,活在理想的世界中。金錢、權力、名氣、利益、美色,常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他都統統視為糞土。劉伶如此,“竹林七賢”大半也是如此,他們用狂悖無禮的言行,向世俗的一切發起了最激烈的抨擊與反抗。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晉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東套裝滿100減50,當當5折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