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陳希民(請多關注)
劉大同在《古玉辯》中說:“受銅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鸚哥綠”;被古人美譽為"鸚哥綠"沁色的古玉極少見。
古人都將此種沁色定義為是銅銹的沁入,玉器入土時與銅器相鄰,受銅銹的影響出現的銅綠色沁變。
在地下長期埋藏過程中,玉器與青銅器近距離放在一起,被歲月氧化的氧化銅,附著或覆蓋在玉器上。
而后又受地下濕氣、地溫的長期熏蒸作用,有的氧化銅粒子慢慢浸入到玉的肌里使白玉或青玉等變成綠色。
銅綠沁是在氧化條件下,通過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最終產生的銅沁,這種綠既有淡綠的、也有鮮綠、深綠的,又有和田玉的潤亮光澤。
“銅沁”在古玉當中,以其色彩亮麗似鸚哥綠、孔雀綠而深受廣大古玉愛好者的衷愛,“綠沁”主要為銅沁。
受沁后色如翡翠,是因銅器產生的銅綠接觸玉器后滲入其中,出土后色澤比翡翠更加嬌嫩滋潤,主要有鸚哥綠、蔥綠、松花綠、白果綠等色。
銅銹的產生是個電解氧化的過程,銅銹大致有三種狀態:1、是氧化銅,銹色為黑色至棕黑色,無定形結晶性粉末。
2、是氧化亞銅,銹色為紅色粉末狀固體;3、是堿式碳酸銅,呈綠顏色,為細小顆粒的無定形結晶性粉末。
古玉中綠沁的形成,倘若是與銅沁有關,只能是在堿式碳酸銅的電解條件下,才能出現綠色。
那么也就是說玉材中有金屬陽離子成分,和銅金屬氧化后的陽離子、長期接觸后,在氧化的氣氛下,發生了電解過程。
從而產生了沁色現象,這是外沁,是一種由外向里的慢性沁入過程,多呈現出一種象鸚哥羽毛一樣高貴美麗的翠綠色。
有人把它與翡翠媲美,稱為翠沁,因為它倆綠得很象,有時難分高下,它的漂亮勝過所有沁色,所以古人推為沁色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