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有意思的諧音》學習要點
一、了解歇后語
歇后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這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讓聽的人去猜測,所以叫歇后語。歇后語可以分為喻意性和諧音性兩類。教材中出現的是諧音性歇后語。它們的特點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聯系,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們會想到他有很多書,而“書”跟“輸”同音,所以隱含“凈是輸”的意思。用這個歇后語來形容比賽或戰斗老是失敗,幽默詼諧。
二、學習歇后話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有外甥則有舅。打燈籠有“照”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找”的意思。同音過來,照舊就是照樣還是原來那樣,沒有變化。
梁山伯的軍師——無(吳)用:這是諧音歇后語,一般用來說某人沒有用處。
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可以用來形容原本固定凍得很牢的物品動了,也能形容禁錮的思想思路一下子開竅了。
咸菜燒豆腐一一有言(鹽)在先:咸菜本身含鹽,用咸菜燒豆腐即為燒豆腐之前就有鹽了。意思是之前已經把話說開了。
隔著門縫吹喇叭一一名(鳴)聲在外:喇叭在門外面,吹響后,聲音當然是在外面,所以說鳴聲在外。來諧音名鳴聲在外。指人出名后,名聲在外流傳,為眾人所知。形容名氣很大,名聲已經傳到了其他的地方。
三、積累歇后語
飛機上吹喇叭──想(響)得高
四兩棉花──談(彈)不上
老虎拉車──誰敢(趕)
膝蓋上釘掌──離題(蹄)太遠
騎自行車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
墻頭上掛狗皮——不像話(畫)
禿子打傘——無法(發)無天
四、歇后語運用
(1)改革***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2)這次晚會上大家一定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拿出自己的絕活吧。
(3)李曼剛轉學到一個新的班級,學習有點兒緊張,但她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不斷提高,同學們都說她這是:(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4)剛才明明吵得很厲害,現在兩人卻親密無間,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5)明明他是對的,卻沒人相信他,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6)小明的爸爸喜歡玩撲克,但老是敗興而歸,真是“孔子搬家—盡是輸(書)”。
(7)才藝展示會上,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揮毫,有的剪紙,有的彈琴。他們的精彩技藝贏得了來賓們的交口稱贊。輪到我表演了,我的心里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老師和同學們都鼓掌為我加油,我才順利地完成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