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比人還高的魚嗎?在我國的千島湖,就曾捕撈到了一條這樣的魚,它身長175厘米,體重達180斤,頭部比許多成年人還要大上一圈,是當之無愧的“千島湖魚王”。現如今,距離上次捕撈又過去了7年的時間,千島湖魚王,現在長到多大了?
千島湖位于浙江省的西部,湖區面積高達573平方公里,蓄水量超過了200億立方米,是我國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戰略水源地。我國的首座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就曾落戶于此。千島湖作為集旅游、漁業、防汛為一體的淡水魚庫,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每年僅魚產量就高達650萬斤!再加上旅游帶來的經濟效應,為當地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撐。
據記載,千島湖內記載的魚類有114種,其中以鰱魚和鳙魚最為出名。據說,在新江安水庫建成時,千島湖內就有了鰱鳙這個魚種,在1981年到1991年間,當地魚場在千島湖又投入616萬公斤的鰱鳙魚苗,基本上每畝水面都有10尾左右的鰱鳙。如今,經過了60年時間的養殖,千島湖的鰱鳙有多大了?
千島湖內島嶼眾多,面積在三畝以上的就有1078個,這也是千島湖名稱的由來。自1959年開始蓄水以來,湖水和山體之間的淹沒線有1400多公里,隨著季節的變換,水位更是會出現高達9米的落差。如此復雜的地理和地貌環境,讓千島湖的捕撈作業變得十分困難!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千島湖就成立了上百人的捕撈隊,通過聯合捕魚的方式對水庫內的魚進行打撈。先用刺網和攔網對魚群進行包圍,再通過船只進行驅趕,讓魚群進入事先放好的張網中。捕撈難度十分大,不僅要求捕撈員對于魚群要有敏銳的偵查能力,而且捕撈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捕撈失敗。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捕撈的工具也變得越來越先進,再結合了之前的經驗后,新生代捕撈隊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捕魚模式,捕魚作業已經逐漸趨于程序化。上文提到的“魚王”,就是捕撈隊在15年前捕獲的。愈發先進的科技雖然降低了捕撈難度,但還是達不到對千島湖的全覆蓋,是否能捕到大魚占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所以,千島湖內的魚王到底有多大,很難得出一個確切的數值,即便是當時捕撈的魚里面最大的,也不能確保千島湖內沒有更大的魚存在,但是據相關漁業人員分析,60年的時間,鰱鳙的質量至少已經超過了一百斤,而千島湖內最大的魚更是可能超過了200斤。
豐富的魚類資源,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難題,更是為凈化水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98年到1999年里,千島湖連續兩年爆發了藍光
藻。憑借著超強的繁殖能力,藍藻很快就給千島湖湖面貼上了一張綠色的膜,手機貼上膜之后可以起到保護屏幕的作用,千島湖上的藍藻膜卻是百害而無一利。它不僅顏色難看,還隨時散發出一種刺鼻的氣味,千島湖秀麗的環境因為這個小小的藍藻,變得像垃圾場一樣難聞,這不僅讓當地的游客數量急劇減少,即便是生活在周邊的村民都被臭味熏的叫苦不迭。
經過多方面的考慮,相關部門最終決定用鰱魚和鳙魚這兩種我國的本土魚類來對千島湖進行治理。這兩兄弟也確實不負眾望,經過三年的生態放養試驗后,千島湖的磷和氮的含量都有了明顯的下降,其中鰱魚更是凈水功臣,據數據顯示,它每生長一公斤,就能消滅40斤左右的藍藻。藍藻被消滅的同時,鰱鳙拍出的糞便又能肥水,肥水又能促進藻類植物的生長。經過這樣一套物質循環流程后,湖中的氮磷元素就得到了轉移。所以鰱庸一直被國內公認為“除藻小能手“”。
對于千島湖魚王的猜測引發了廣大釣魚人的熱議,有網友表示,千島湖內應該有五六百斤的大魚存在,甲魚也可能有幾十斤,對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由羅米修斯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