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詩佛”王維,對其弟王縉知之甚少。如果沒有王縉,王維是要被處斬的,即使不被處斬后半生也只能在監牢里度過。
安史之亂,長安淪陷,身為宮廷樂師的王維戰亂中被俘,被迫當了偽官,為安祿山譜寫樂曲。當時安祿山大概是想讓王維譜寫一個類似國歌的曲目。戰亂平息之后,肅宗登基,王維被定性為投降叛軍,按律當斬,所幸王維在被俘期間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再加上平亂有功的弟弟王縉懇求以官職和全部財產換回兄長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兄弟骨肉血濃于水,相惜本屬應當,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兄弟鬩墻的事太多,兄弟相惜的故事有幾個呢?
在四川江油縣青蓮鎮的李白故居,有這樣一幅聯,上聯是:“詩仙既酒仙,天下敵手唯工部”,下聯是:“騷客亦狂客,舉世知心獨令公”。工部說的自然是杜甫杜子美,令公則是指中唐名將“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郭子儀。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堪稱文壇的日月雙星。并且相互都有贈詩。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以上是李白寫給杜甫的,我們再看看杜甫寫給李白的: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讀這些詩,尤其是杜甫寫給李白的詩,總難免平添幾許羨慕和嫉妒,產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的念頭。
李白一生最大的瑕疵就是參與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幾至于命喪刀下。多虧了郭子儀全力求情才保住身家性命。據《舊唐書》記載,之前李白對郭子儀也是有相救之恩的,在郭子儀還是一名小兵的時候,因押運的糧草失火,要受到軍法處置,幸得李白相遇,李白見郭子儀相貌不凡,認定其將來定能有一番大作為,遂代其求情,獲得赦免。這惺惺相惜還真有點“一見鐘情”的意味。
蘇軾曾為李白寫過一篇碑文《李太白碑陰記》,對李白參與李璘叛亂遭世人詬病一事作辯。蘇軾認為:李白能識郭子儀之為人杰,豈能不識李璘之無成,李白為李璘做事肯定是受到李璘的脅迫不得以而為之,其中不排除李璘想利用李白的聲望拉攏人心。還評價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史實是怎樣的現在很難考證了,但是相隔幾百年,蘇軾為李白辯護,也是惺惺相惜之故吧!
白居易和元稹相互之間酬唱贈詩的數目也可列為一項吉尼斯紀錄。元白既是詩友又是同僚。聽說白居易被謫九江,身在病榻上的元稹驚坐賦詩: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一句“垂死病中驚坐起”,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和李白杜甫僅有三面之緣月余同游相比,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時間長久,詩歌唱和數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白居易自己說是“金石膠漆,未足為喻”(《祭元微之》)。他們之間,曾經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跡發生。《本事詩·征異第五》記載,元稹為御史,出差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帶)辦案。當時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覽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當時白居易寫了一首寄給元稹的詩,詩是這樣寫的: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湊巧的是,元稹當時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陜西省城固以西的漢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時間里寄出了一首《夢游》詩,詩是這樣寫的: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所驚身在古梁州。
元稹夢中所見,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頻繁,不在一處的時候,通常以竹筒貯詩派人遞送,“竹筒遞送”遂成詩壇佳話。兩人唱和詩篇的數量,白居易自己說是九百多首,其實應該有一千多首。有的時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白居易《因繼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長慶集》中詩未對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來,題為《因繼集》卷之一。今年,予復以近詩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韻盡和,合一百首,又寄來,題為《因繼集》卷之二……”。連白居易自己都說自己與元稹的唱和之多,“從古未有”。
能成為情投意合的摯友,除了需要緣分,還需要相互之間真誠地關懷關切。為對方的快樂而快樂,因對方的悲傷而悲傷,這樣的兩個人才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