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時,北京的東四隆福寺街有家小有名氣的飯店——隆盛飯店,在清朝道光年間開業。這家店有一種叫做凉爛肉面的特色面食,頗受歡迎,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飯店的掌柜姓溫,因為爐灶燒得好,人們都稱之為“灶溫”。灶溫所做的凉爛肉面的鹵汁就是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好煮爛,再加入黃花、木耳、蘑菇等蔬菜,拌以花椒、大料、小茴香等作料***而成。
北京雜醬面
面條則為現做的抻絲細面條,煮出鍋之后,過三遍剛汲出的井水,稱“三跳井”。撈出后之后倒入適量的鹵汁,再放些蒜泥、黃瓜絲,鹵汁鮮香,面條涼爽,令人回味。學者推斷,北京炸醬面應該是從“凉爛肉面”演化而來的。
雜醬面
重慶人在***雜醬面時,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加入了紅油辣子和花椒粉等特色調料,重慶雜醬面的口味和形式已經和北京炸醬面有很大的區別,其色棕黃,咸鮮微辣,醬香濃郁,酥軟化渣,呈現出另一番風味。
重慶地區***雜醬面有若干種加工技法,下面選擇兩種常見的雜醬的做法僅供參考。
醬香型雜醬的做法主料:去皮豬前夾肉1000克(約10碗面條使用量)。
輔料:植物調和油100克,筒骨高湯150克,水淀粉80克。
調料:老姜60克,黃豆醬50克,甜醬70克,豆瓣醬20克。
注:***雜醬面臊子應選擇色澤稍淺,稠度適中的甜醬。***前要事先對甜醬進行試味,看咸度、甜度如何,根據其咸度、甜度掌握用量。如果甜度不夠,可以酌量添加白糖。如果過于干稠,可加入少量調和油稀釋后使用。
***步驟:
(1)將豬肉切片后再剁成綠豆大小的顆粒,老姜切成細末。
(2)凈鍋中加油燒至130℃,放入肉粒、姜末,用小火煵炒至吐油,待其色澤淺黃、質地酥軟后,下黃豆醬、甜醬、豆瓣醬炒至色澤棕黃、醬香濃郁,此時加入筒骨高湯,用小火煮至肉末質地回軟。
(3)用水淀粉勾芡,收汁至肉末吐油即可。
注:此***屬于傳統的炸醬******,采用水淀粉收汁,可使雜醬顏色鮮亮,雜醬更容易裹至面條上。
雜醬
五香型雜醬的做法主料:去皮豬前夾肉1000克(約10碗面條使用量)。
輔料:植物調和油100克。
調料:大蔥100克,八角2克,香葉1克,白扣1克,沙姜1克,桂皮2克,甜醬100克,味精3克。
***步驟:
(1)將豬肉切片后再剁成綠豆大小的顆粒;大蔥切成節;香料用清水洗凈。
(2)凈鍋中加油燒至120℃,下香料、蔥節炸至出香味后撈出。
(3)將豬肉粒放入鍋中,用小火煵成肉臊,待其色澤淺黃、質地酥軟后,下甜醬炒至色澤棕黃、醬味四溢,此時加入味精拌勻即可。
注:該***在調味料中加入少量的香料,使其產生出醬香為主,五香為輔的味感,別具一格。
雜醬面
以上內容僅憑個人見解,有不到位的地方,還望諒解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