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藥療君;編丨丹丹
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王轂《苦熱行》
進入7月后,就到了所謂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國農歷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暑熱暑濕就成了我們防范的重點。夏季暑濕對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薏米、山楂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今天藥藥特別給大家準備了一副消暑去火,除濕健脾開胃小偏方——山楂陳皮烏梅湯
山楂陳皮烏梅湯組方
陳皮
陳皮又稱橘皮,《本草綱目》:“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
山楂
山楂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自古以來,就成為健脾開胃、消食化滯、活血化痰的良藥。山楂以果實作藥用,性微溫,味酸甘,入脾、胃、肝經,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斂止痢之功能。
玉米須
中藥里,玉米須又稱“龍須”,性平,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夏季暑氣重,龍須茶有涼血、瀉熱的功效,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它還能利水、消腫。
決明子
決明子又稱“還瞳子”,決明子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決明子具有清肝火、祛風濕、益腎明目等功能,常飲決明子茶,大便通暢。
杭白菊
又名藥菊,杭白菊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補農書》載:“甘菊性甘溫,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義補遺》說:“菊花能補陰”。李時珍《本草綱目》道:菊能利五脈,調四肢,治頭風熱補;
烏梅
烏梅別名酸梅,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含有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藿香
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飲服,對暑濕重癥,脾胃濕阻,脘腹脹滿,肢體重困,惡心嘔吐有效。
甘草
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四經。生用偏涼,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用偏溫,能散表寒、補中益氣。此外,甘草還善于調和藥性,解百藥之毒。
ps:此方可祛暑除濕,健脾開胃,但是因為組方中含有山楂,故不適合孕期婦女以及胃酸過多和胃潰瘍患者飲用。
那也有朋友會說藥藥這個方子你說的這么好那么好,但是我上班沒有時間,我很忙啊,別怕藥藥幫您們已經準備好了,就是——聚三好陳皮山楂烏梅茶,每天一小包,開水沖泡就可以了,簡單方便又干凈哦!~
文獻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