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全文原有71篇,現存53篇,本文僅摘選【親士】、【修身】、【所染】和【法儀】展示。
01章親士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笔枪示幼噪y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p>
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陜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土堯〕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治國而不優待賢士,國家就會滅亡。見到賢士而不急于任用,他們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用賢更急迫的了,若沒有賢士,就沒有人和自己謀劃國事。怠慢遺棄賢士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為天下盟主;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后來稱霸諸侯;越王勾踐被吳王戰敗受辱,終成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君
所以能成功揚名于天下,是因為他們都能忍辱負恥,以圖復仇。最上的是不遭失敗,其次是失敗而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處,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不是沒有豐足的財產,而是懷著無法滿足的心。”所以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君子仕進順利時不改變他的素志,不得志時心情也一樣;即使雜處于庸眾之中,也終究沒有怨尤之心。他們是有著自信的人。所以說,凡事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愿望,但卻沒有聽說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所厭惡之后果的。所以倖臣與讒佞之輩往往傷害君主。君主必須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僚,上面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分辯議事的人爭論鋒起,互相責難的人互不退讓,這才可以長養民生,保衛國土。
如果臣下只以爵祿為重,不對國事發表意見,近臣緘默不言,遠臣閉口暗嘆,怨恨就郁結于民心了。諂諛阿奉之人圍在身邊,好的建議被他們阻障難進,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天下之士嗎?結果身被殺而失天下。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推薦賢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一把最鋒利,那么這一把必先折斷。有五把刀,一把磨得最快,那么這一把必先損壞。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樹木最易被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為他抗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長得美麗;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有大功。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們的所長。所以說:太盛了就難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賢君,他也不愛無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愛無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勝任其事而占據這一位置的,他就不應居于此位;凡是不勝任其爵而享受這一俸祿的,他就不當享有此祿。良弓不容易張開,但可以射得高沒得深;良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載得重行得遠;好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使國君受人尊重。所以,長江黃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讓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見,所以能成為治理天下的英才。所以長江黃河里的水,不是從同一水源流下的;價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從一只狐貍腋下集成的。哪里有與自己相同的意見才采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就不采納的道理呢?這不是統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為明(而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為大(而川澤皆納),大火不燎燎為盛(而草木皆容),王德不堯堯為高(而貴賤皆親),才能做千萬人的首領。
象箭一樣直,象磨刀石一樣平,那就不能覆蓋萬物了。所以狹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淺的川澤枯得早,堅薄的土地不長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澤不出宮中,就不能流遍全國。
02章修身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修身也。修身,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是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壅咝霓q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與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君子作戰雖用陣勢,但必以勇敢為本;辦喪事雖講禮儀,但必以哀痛為本;做官雖講才識,但必以德行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講究枝節的繁盛;身邊的人不能親近,就不必講究招徠遠方之民;親戚不能使之歸附,就不必講究結納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無終,就不必談起從事多種事業;舉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廣見博聞。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徠遠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養自己的品行了。
君子不能修養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詆毀,那就應當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讒害誹謗之言不入于耳,攻擊他人之語不出于口,傷害人的念頭不存于心,這樣,即使遇有好詆毀、攻擊的人,也就無從施展了。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強,志向一無比一天遠大,莊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
君子之道(應包括如下方面):貧窮時表現出廉潔,富足時表現出恩義,對生者表示出慈愛,對死者表示出哀痛。這四種品行不是可以裝出來的,而是必須自身具備的。凡是存在于內心的,是無窮的慈愛;舉止于身體的,是無比的謙恭;談說于嘴上的,是無比的雅馴。(讓上述四種品行)暢達于四肢和肌膚,直到白發禿頂之時仍不肯舍棄,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節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后必懶惰。源頭濁的流不清,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生和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專說而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說,努力作事而不夸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譽揚于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了。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茍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這樣)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03章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紂染于崇侯、惡來,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
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染于伍員、文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長柳朔、王勝,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強,吳夫差染于王孫雒、太宰嚭,知伯搖染于智國、張武,中山尚染于魏義、偃長,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當。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比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墨子說,他曾見人染絲而感嘆說:“(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跟著變化。經過五次之后,就變為五種顏色了。所以染這件事是不可不謹慎的。”
不僅染絲如此,國家也有“染”。舜被許由、伯陽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湯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王于天下,立為天子,功蓋四方,名揚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義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夏桀***辛、推哆所染,殷紂被崇侯、惡來所染,周厲王被厲公長父、榮夷終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不當,結果身死國亡,遺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義可恥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齊桓公被管仲、鮑叔牙所染,晉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莊王被孫叔敖、沈尹莖所染,吳王闔閭被伍員、文義所染,越王句踐被范蠡、文種所染。這五位君主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被長柳朔、王勝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強所染,吳王夫差被王
孫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搖被知國、張武所染,中山尚被魏義、偃長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禮所染。這六位君主因為所染不當,所以國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廟毀滅,子孫滅絕,君臣離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貪暴苛刻的人,必定稱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夠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當。所以善于做國君的,用心致力于選拔人才。不善于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更危險,自己更受屈辱。上述這六位國君,并非不重視他們的國家、愛惜他們的身體,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治國要領的緣故。所謂不知道治國要領,即是所染不得當。
不僅國家有染,士也有“染”。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于法紀,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朋友)。一個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結黨營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刀等人即屬此類(朋友)?!对姟飞险f:“選好染料?!彼^選好染料,正是這個意思。
04章法儀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衡以水,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學,奚若?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學,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芻牛羊,豢犬豬,潔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茍兼而有食之,夫奚說不欲人之相愛相利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說人為其相殺而天與禍乎?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
昔之圣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于天下僇,后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故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墨子說:天底下辦事的人,不能沒有法則;沒有法則而能把事情做好,是從來沒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將相,他也必須有法度。即使從事于各種行業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們用矩劃成方形,用圓規劃圓形,用繩墨劃成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不論是巧匠還是一般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為法則。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標準,一般工匠雖做不到這樣水平,但仿效五者去做,還是要勝過自身的能力。所以工匠們制造物件時,都有法則可循。
現在大的如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國,卻沒有法則,這是不如工匠們能明
辨事理。那么,用什么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假若以自己的父母為法則何如?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父母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從學的師長為法何如?天下做師長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師長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的國君為法則何如?天下做國君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國君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師長和國君三者,都不可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
那么用什么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最好是以天為法則。天的運行廣大無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遠不衰,所以圣王以它為法則。既然以天為法則,行動作事就必須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應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呢?這是因為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的緣故。怎么知道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呢?因為人類都為天所有,天全部供給他們吃的。
現在天下不論大國小國,都是天的國家。人不論長幼貴賤,都是天的臣民。因此人無不喂牛羊、養豬狗,潔凈地準備好酒食祭品,用來誠敬事天。這難道不是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天既然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為何能說天不要人相愛相利呢?所以說:“愛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福;相互厭惡和殘害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禍。所以說:殺害無辜的人,會得到不祥后果。為何說人若相互殘殺,天就降禍于他呢?這是因為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p>
以前的圣王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對天下百姓全都愛護,帶領他們崇敬上天,侍奉鬼神。他們給人帶來的利益多,所以天降福給他們,使他們立為天子。天下的諸侯,都恭敬地服事他們。暴虐的君王桀、紂、周幽王、周厲王,對于天下的百姓全部厭惡、憎恨,帶領他們咒罵上天,侮辱鬼神。他們殘害的人多,所以天降禍給他們,使他們喪失了國家,身死還要受辱于天下。后代子孫責罵他們,至今不休。所以做壞事而得禍的,桀、紂、周幽王、周厲王即是這類;愛人利人而得福的,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即是這類。愛人利人而得福的是有的,厭惡人殘害人而得禍的,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