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面食家族中,要說講究,那得是岐山臊子面——一口香。
一口香,那是正宗的貴族面。
先說說人家“一口香”的那高貴的出身:
一口開就是周朝——臊子面起源于三千年前尸祭制度的“峻余”禮儀,就是要先敬神靈,再敬先祖,剩下的給君卿,最后才給一般人。
這種風俗在陜西岐山今天還存在,紅白喜事,必吃臊子面,吃面之前,要端出一碗湯潑到門外,祭祀神靈,剩下的“福根”敬先人牌位,然后眾人才上席,按輩分依次上臊子面。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喝完,還要倒回鍋里,取“竣余”的“余”字之意。
一碗面,從周朝吃起,一氣就吃了三千年,也就是八百里秦川才能有這一口了!
再看看人家“一口香”的顏色,那叫一個漂亮:
臊子面一定要配齊五色,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
黃、黑、紅、綠、白五色含五行之意。
一碗面,有葷有素,有干有濕,還有五行之道,這吃的不是面,是文化!
最后聽聽吃“一口香”的講究:
作為一碗成功的岐山臊子面,有個九字口訣: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薄筋光說的是面,煎稀汪說的是湯,酸辣香說的是味。
以前,說誰家媳婦能干,要看她會不會做面。和面講究“三光”,面光,盆光和手光;搟面講究要薄如紙,對著燈要能看見人影;切面要用大鍘刀,切出來又細又勻。
光面好還不成,臊子面講究的是“三分面,七分湯”。市面上常見的一大碗臊子面,不正宗,正宗臊子面是這“一口香”。
一碗好臊子面湯要“煎”(熱),涼了沒味兒;臊子要“汪”(足),少了不香。大碗臊子面一口面一口湯一口臊子,吃不到一起;只有一小碗連湯帶面合著臊子一口而下,才得勁兒!
“一口香”端上來就是六小碗,別以為是一桌子人的量,其實就是是你一個人的!一碗面其實也就是一筷子一口的面量。
老陜別的事糙,吃起面來,可比南方人還秀氣。要是趕上個小伙子,正是胃口好的年紀,一口氣吃個十幾碗也是有的。
一年前,在西安時,這“一口香”就在我家樓前,午飯就是它了。
一年后,漂泊他鄉,想來想去,都離不了這一口。沒辦法,就長了個老陜胃。
“老板,一口香!再來個臊子夾饃!”
臊子面一入口,酸辣爽……哎!這吃的不是面,是鄉愁。
(關注龍貓,分享旅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