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后,清明到來。序春草綠,又到清明。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睹景思人,怎不思念逝去的親人?
去年,筆者的一位親人因病去了“天堂”,但她的微信筆者一直留著。為啥留著,筆者想在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給她的微信發九朵玫瑰,寄托筆者的哀思,表達筆者的心情。
3月31日的《湖南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中說,只要情感是真切的,鮮花、貢品一樣能“溝通天地”、撫慰人心。這段話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所以筆者認為:微信上的玫瑰一樣能“溝通天地”。
近年來,隨著人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環保和安全意識不斷增強,祭奠親人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以前的“煙霧繚繞”已經不合時宜,網上祭奠正在成為潮流和時尚。一朵“玫瑰”、一段文字、一碟貢品,足以表達我們對逝去親人的真摯感情和緬懷之情。
尤其是今年清明節,新冠肺炎疫情猶在,給我們祭奠親人特別是跨市跨省祭奠親人增加了難度。我們無法到逝去親人的墓前祭奠,何不就在網上祭奠親人?我們的只言片語、幾朵玫瑰、一點心意,一定能夠“溝通天地”,讓我們逝去的親人“知道”我們沒有忘記他們。
清明祭奠,一定要既“清”又“明”。這里的“清”是“清楚”“清醒”之意,這里的“明”是“明白”“明了”之意。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清楚”“明白”清明祭奠的時候,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做了甚至產生后果了,我們要承擔什么責任、付出什么代價。
“文明清明”“綠色清明”“云上清明”已經成為祭奠新風,特別是在當下的“云時代”,“云上清明”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今年的清明節,我們不妨大膽試試“云上祭奠”。只要我們習慣了“云上祭奠”,相信我們逝去的親人就一定能夠“習慣”我們的祭奠方式,因為我們的心中永遠裝著逝去的親人。(毛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