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時候難免遇到一些小意外,比如走路不小心的時候,一下子腳崴了。而且有些人腳傷特別嚴重,不但影響走路,而且還傷到了軟組織。在此,我提醒大家,腳崴了千萬別忍痛行走。那么,腳崴后怎么辦呢?接下來我給大家詳細介紹崴腳后的一些處理***,以及快速恢復健康的***。5個小技巧get起來吧!
什么是崴腳?崴腳是指人的足踝部在異常外力作用下發生了軟組織損傷的情況。人的踝關節是由骨骼、關節囊、肌肉、肌腱、神經、血管、筋膜等組成,除了骨骼以外,關節囊、神經、血管、肌肉、肌腱等統稱為軟組織。當發生了崴腳,只要沒有骨折,我們都認為是足踝部的軟組織損傷。崴腳是常見的突***況。人在行走、跑跳、運動時,足踝部在神經的支配下不斷的調節空間位置,以適應人的運動狀態。如果這種調節發生異常,或者有異常外力作用于足踝部,人體不能做出調整,就會發生足踝部的損傷。常見的足踝部損傷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足踝部的骨折,稱之為“關節骨折”或“踝關節骨折脫位”;另一種沒有骨組織的損傷,僅有軟組織損傷,我們稱為“踝關節軟組織損傷”,即“崴腳”。
崴腳后怎么辦?
1、止疼:立即停止行走,使損傷的足踝部得到休息,從而減輕因為損傷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有人崴腳后忍痛行走,認為活動活動就好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忍痛行走或活動會加重損傷,不利于損傷組織的恢復。
2、冷敷:可以用冰袋或者其他溫度比較低的物品放在損傷的踝關節部位,降低局部的溫度。冷敷的目的是使損傷部位的毛細血管收縮,達到減少出血/滲血,防止局部腫脹的目的。同時,冷敷有減輕疼痛的作用。冷敷應在受傷后立即進行,一般持續做1—3天,即傷后48到72小時內,損傷的局部不用熱敷,而用冷敷來止痛和防止腫脹。
3、損傷足踝關節的加壓包扎和固定:目的是通過局部纏繃帶的***壓迫損傷的血管,減少出血和滲出,從而減輕組織的腫脹和疼痛。同時,加壓包扎也起到踝關節局部固定作用,可減輕疼痛和因為局部不穩定或者活動產生的組織再次損傷。
4、充分休息:減少活動的基礎上抬高患肢,促進受傷肢體的血液回流和減少受傷組織的淤血,達到減輕腫脹的目的。可以將受傷的肢體抬高10到20厘米,也就說,如果人平躺狀態,把患肢抬高10到20厘米,高于心臟的水平,就可以達到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踝關節腫脹的目的。
崴腳后快速恢復的5個小技巧:
保護:可以用石膏,也可以用夾板或者護具保護踝關節固定于中立位。傷后7~10天還是以休息為主,必要的行走如上廁所可以進行,但盡量少走。
適當負重:踝關節損傷后休息僅限于踝關節損傷初期,休息時間應盡可能短,踝關節長時間無負重對關節存在潛在傷害,并可能導致關節組織生物力學和形態的負性改變。所以,腫脹小腿在支具保護下應盡早恢復步行。
冰敷:傷后48小時內冰敷患處,每次約1~2小時,但注意在冰袋表面再裹一層,不能直接接觸皮膚,防止凍傷。
加壓包扎:推薦使用彈力襪,比彈力繃帶更簡單、好用。
抬高患肢:受傷后可以在患肢下方墊上枕頭,主要是保證傷處的血液及淋巴回流,高度以稍高于患者的心臟即可。
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遇到過崴腳的時候,尤其是那些愛穿高跟鞋的女生們,稍不慎的話就可能出現崴腳現象。不過,以上資料中介紹得很清楚,為了避免崴腳后行走給足踝部帶來更大的損傷,大家在腳崴了千萬別忍痛行走。大家趕緊把這5個小技巧get起來,并且趕快分享給更多的好友,讓大家一起受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