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來源產地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邊、灌叢中、濕草地及疏林中。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巖地芨、血箭草、黃瓜香。
【炮制】地榆: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凈,除去殘莖,潤透,切厚片,干燥。
地榆炭:取凈地榆片,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2米。莖有棱,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葉為羽狀復葉,小葉4-6對,葉柄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葉有短柄,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7厘米,先端圓鈍稀急尖,基部心形或淺心形,有粗大圓鈍稀急尖鋸齒,兩面綠色,無毛;莖生葉較少,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微心形或圓,先端急尖:基生葉托葉膜質,褐色,外面無毛或被稀疏腺毛,莖生葉托葉草質,半卵形,有尖銳鋸齒。穗狀花序橢圓形、圓柱形或卵凰形,直立,長1-3⑷厘米,從花序頂端向下***,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質,披針形,比萼片短或近等長,背面及邊緣有柔毛:萼片4,紫紅色,橢圓形或寬卵形,背面被疏柔毛,雄蕊4,花絲絲狀,與萼片近等長或稍短;子房無毛或基部微被毛,柱頭盤形,具流蘇狀***。瘦果包藏宿存萼筒內,有4棱。花果期7-10月。
性味功效《中國藥典》
苦、酸、澀,微寒。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中藥大辭典》
甘酸,無毒。
入肝、大腸經。
涼血上血,清熱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腸風,痔漏,癰腫,濕疹,金瘡,燒傷。
《中華本草》
苦酸;寒;無毒。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
【歸經】肝;肺;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涂;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