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孩子的小學校門口總有一兩家豆腐串店,這也是學生們揮霍零花錢的地方,人生頭一次自主“下館子”就是去雞湯豆腐串店,跟兩三要好的同學,懷揣幾毛錢,昂首闊步吃串兒喝湯去。
豆腐串便宜又好吃,優質東北大豆做成厚薄適中的干豆腐,穿在精巧的竹簽上,整整齊齊碼在大鋁鍋里,小火一直咕嘟著,這一咕嘟不要緊,進了店門,豆香和雞湯的交響便騰空鳴奏,鼻子率先被繚繞的氣味兒挑逗起來,貪婪地深呼吸。
小店基本談不上裝修,都是小本經營,一口大鋁鍋,幾個小板凳,兩張矮桌子,桌上兩個罐頭瓶子,一個放香菜,一個放辣椒醬,這就齊活了,一個退役飲料瓶,內裝米醋。
那時候豆腐串一毛一串,豆腐泡是五分錢一個,碎乎的一毛錢仨,都在雞湯里浸著,浸久了有些干豆腐皮都從竹簽上脫落下去,豆腐泡呢,已經咧開嘴看見芯兒了,這說明煮到時候了,我喜歡這種火候的,格外入味兒。
說是雞湯,其實是雞派出了身體中的骨架部分前來調鮮,肉,不出意外是萬萬見不到地,偶爾小伙伴在碗里發現了一塊雞肉都難免有驚愕的表情爬上臉:“這,這太不科學了,不應該啊。”用小刷子刷上辣椒醬,撒一把香菜,加點兒醋,啊,“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我聽見遠方下課鐘聲響起……”
別看一次消費幾毛錢,常去下館子,也有vip待遇,跟老板熟了,她總會給盛很多湯,嗯,錢有限,串有限,但湯不要錢,可以喝個痛快。五毛錢的消費,挺著兩塊錢的肚子出來。
有的豆腐串是直接煮的,有的豆腐皮還熏過,味兒更像熟食的雞湯豆腐,有點兒搶鏡豆腐原香。離開家鄉后,很懷念校門口的豆腐串,后來在某地曾經吃過類似的一道菜,神似但味兒不像,也許,他們用了“帶肉的雞湯”吧。
愛上你的時候還不懂感情,離別了才覺得刻骨銘心--每次回家,都要找老店回味下當年的味道,幾經搬遷,這樣的店已所剩無幾,新生代的小孩兒被花式零食包圍,對豆腐串的熱情大減,也無須去體驗下館子的樂趣,因為他們隨時可以央家長去下大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