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陳景英
近期正值濱州市沾化冬棗大批量上市,又逢新一輪降雨來臨,為保證產量,減少降雨對冬棗品質的影響,沾化棗農凌晨雇工開展冬棗搶收,務工費一度達到每人260元一天,但仍一人難求。10月3日,近千名務工人員蜂擁而至,務工費僅一個半小時就暴跌130元。
凌晨四點半,在沾化區下洼鎮棗鄉三路與富民路交叉路口南,就陸續有務工人員聚集在此。每天他們從附近鄉鎮,也有從無棣、惠民等臨縣而來,漸漸這里就形成了一個勞務市場。
“不到四點就開始往這里趕了,今天是第四天來了,”來自惠民的張大姐告訴記者,“昨天是260元一天,這4天都沒有低于這個數。”由于棗農都在搶收,所以單人每天的務工費一度從100多元漲到了260元。
此時,正好一位棗農來雇工,張大姐主動出擊,這是個面試的過程,也有打工人調侃這是“驗貨”。棗農喜歡挑長得高,體格好的,在外形得到認可后,雙方討論務工費,經過討價還價,這位棗農最終以280元一天的價格雇到張大姐及其他五位打工人。
到五點半,在此聚集人員已多達幾百上千,現場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除小部分棗農,大部分都是準備采摘冬棗的打工人。
“你要幾個人?”“四個人。”“我們五個人,多一個行嗎?”“多一個用不了。”
“你出價多少?”“240。”“那不行,昨天就260。”“今天人多,不可能到昨天的260了。”
棗農和務工人員互相抻量著。
隨著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棗農也開始翻盤,占據主導地位,從開始棗農詢問務工人員“多少錢可以去”到被務工人員追著問“多少錢可以走”。
務工人員的供過于求,直接從務工費上體現了出來。于是,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從凌晨四點半到六點,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務工費從每人280元一天暴跌至150元一天。
“今天來打工的人太多了,昨天來了就被搶走了,今天有些沉不住氣的都開始自己降價了,”一位務工人員抱怨道,“沒辦法,150就150吧。”
六點,天已大白,定好務工費的雇主與雇員都已經在去果園的路上,但仍有新來的務工人員不斷往這里輸送著。
又一位棗農來雇人了,電動車剛停下,務工人員便迅速里三層外三層的圍了上去,爭取著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