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農(nóng)歷“三月初三”之后,流行于江浙滬的一帶的烏黑油亮的飯就開始上場了,這種用烏飯樹葉做成的烏米飯,年年到來,從不缺場。
烏飯樹也叫南燭,古稱染菽,屬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多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人們用其葉蒸飯食用、飯顯黑色而得名,它既是一種觀賞類植物,也是中草藥,中國的多部古代醫(yī)典中都有關(guān)于南燭的記載。
唐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中首次指出:“南燭枝葉,味苦平,無毒,止泄除睡,堅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去老”。在宋《開寶本草》中,對烏飯***有同《本草拾遺》相似的描述,并強調(diào)其具有“堅筋骨,能行”等強力健體的作用。
吃烏飯用的葉子很有講究,也只有春天出的葉子才能取汁做飯,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古時候的道士為了養(yǎng)生發(fā)明了一種青精飯,用的就是這個烏樹飯的葉子,他們選中這個葉子也中看中了它“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去老”。另外用烏飯樹做成的青精飯是經(jīng)過反復(fù)加工做成的,所以它特別適合當作干糧在長途遠行時出門攜帶。
給青精飯加持過的名人就有杜甫,他曾寫過一首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這也說明了今天的烏米飯其實還是有很深的淵源的。
除了江浙滬一帶之外,貴州廣西福建也有用烏飯樹汁加糯米飯做成烏米飯的食俗,畬族有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和烏米飯有關(guān),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jié)”。
做烏米飯沒有什么復(fù)雜之處,將烏飯樹的葉子汁取好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今天我在菜場買了一點烏飯樹的葉子,請教了幾個老余杭的阿姨,在她們的教授下,將烏米飯成功的前奏,如何取烏飯樹樹葉的汁這個工作完成了。
網(wǎng)上查了很多,要么是用水煮,要么要用到石臼搗爛,還有更方便的就是直接用料理機來打碎樹葉取汁,余杭老阿姨教授的***很傳統(tǒng),
買來的新鮮烏飯樹葉擇去老梗和老葉,留嫩葉;
將葉子挑選完畢之后就用水沖洗一下烏飯樹葉;
在盆里放一點水,然后開始揉搓葉子,網(wǎng)上說要戴手套啊,不然手都會被染色的,但余杭區(qū)的老阿姨說不用,直接上手揉搓葉子;
相比較用水煮或是用料理機,用手揉搓的***更能激發(fā)烏樹飯的香氣,揉過之后你就能聞到一股清香的味道撲鼻而來;當然,手的確也是被染上顏色了。
揉搓后之后找一塊紗布將揉搓好的葉子包裹好,擠出汁水就好了;
取好的汁可以用玻璃杯裝起來放在冰箱里冷藏,想用的時候就拿出來,可以用它搭配糯米或糯米粉來做成可口的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