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別名迎春、黃素馨、小黃花、金腰帶、黃梅、清明花,落葉灌木叢生。株高30-100厘米。小枝細長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紛披狀。3小葉復葉交互對生,葉卵形至矩圓形。花單生在去年生的枝條上,先于葉***,有清香,金黃色,外染紅暈,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
迎春花葉對生,三出復葉,小枝基部常具單葉;葉軸具狹翼,葉柄長3-10毫米,無毛;葉片和小葉片幼時兩面稍被毛,老時僅葉緣具睫毛;小葉片卵形、長卵形或橢圓形,狹橢圓形,稀倒卵形,先端銳尖或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葉緣反卷,中脈在上面微凹入,下面凸起,側脈不明顯;頂生小葉片較大,長1-3厘米,寬0.3-1.1厘米,無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側生小葉片長0.6-2.3厘米,寬0.2-11厘米,無柄;單葉為卵形或橢圓形,有時近圓形,長0.7-2.2厘米,寬0.4-1.3厘米。
迎春花花單生于去年生小枝的葉腋,稀生于小枝頂端;苞片小葉狀,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長3-8毫米,寬1.5-4毫米;花梗長2-3毫米;花萼綠色,裂片5-6枚,窄披針形,長4-6毫米,寬1.5-2.5毫米,先端銳尖;花冠黃色,徑2-2.5厘米,花冠管長0.8-2厘米,基部直徑1.5-2毫米,向上漸擴大,裂片5-6枚,長圓形或橢圓形,長0.8-1.3厘米,寬3-6毫米,先端銳尖或圓鈍。
迎春花喜光,稍耐陰,略耐寒,喜陽光,耐旱不耐澇,在華北地區和河南鄢陵縣附近地域均可露地越冬,要求溫暖而濕潤的氣候,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在酸性土中生長旺盛,堿性土中生長不良。根部萌發力強。枝條著地部分極易生根。大多生于山坡灌叢中。
迎春花可在春季芽萌動時進行。春季移植時地上枝干截除一部分,需帶宿土。在生長過程中,注意土壤不能積水和過分干旱,開花前后適當施肥2-3次。秋、冬季應修剪整形,保持株新花多。
迎春花春天花后要短剪,并施一次腐熟的餅肥或基肥,并在生長季每隔半月施一次糞肥。再記住在生長后期增施些磷、鉀肥,這樣才能在修剪后,促進多發壯枝。日常管理,土壤以保持濕潤偏于為主,不干不澆,氣候干燥時,可迢當績水增加濕度,雨后要防止盆中積水。在夏季烈口當頭出現高溫時,將它移至半陰處,則更有利其生長。春節前后,將其連盆移入溫室或塑料大棚中,室溫保持15℃左右,約15天就可見花。
迎春花嫁接可選胸徑2cm以上的水臘苗,早春萌動時在lm處或選一定的高度進行腹接。采當年生迎春枝長8—10cm作接穗,進行嫁接。接后用薄膜綁緊,套塑料袋,成活抽枝后逐漸將袋撕破透氣放風煉苗,并摘心促抽側枝,培育冠形。迎春適應性強,喜光、耐寒、耐旱、耐堿、怕澇,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中性、微堿性土壤中都能生長,但在疏松肥沃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最好。
栽種一般在花凋后或9月中旬進行。如欲培養成提根式,可在栽種時把根適當提高一些,但一次不要提得太高,否則對生長不利。因為它是黃色的,栽種時宜選用淡藍、紫紅、黑色的盆缽,使盆缽和花的顏色相協調。如果栽培得法,它將春天黃花滿枝,夏秋綠葉舒展,冬天翠蔓婆娑,四季都充滿春意。
迎春枝條披垂,冬末至早春先花后葉,花色金黃,葉叢翠綠。在園林綠化中宜配置在湖邊、溪畔、橋頭、墻隅,或在草坪、林緣、坡地,房屋周圍也可栽植,可供早春觀花。迎春的綠化效果凸出,體現速度快,在各地都有廣泛使用。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是中國常見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僅花色端莊秀麗,氣質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擇風土,適應性強的特點,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時珍曰∶處處人家栽插之,叢生,高者二三尺,方莖濃葉。葉如初生小椒葉而無齒,面青背淡。對節生小枝,一枝三葉。正月初開小花,狀如瑞香,花黃色,不結實。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關注奇文導航,我愿為你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