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薔薇
來源產地為薔薇科植物野薔薇的花、果、根。花,5-6月花盛開時,擇晴天采集,曬干。果實。8~9月采收,以半青半紅未成熟之果實為佳,采得后陰干,密貯,勿泄氣。
多生于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新疆等地。主產浙江、江蘇等地。
別名刺花、白殘花、柴米米花
【原形態】野薔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于葉柄;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
花兩性;多,朵簇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直徑1.5-2cm;萼片5,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果實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澀,寒。
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用量1~3錢。
根:活血通絡。主治關節炎,面神經癱瘓。用量0.5~1兩,水煎服;外用研末可治燙傷。
《中藥大辭典》
花:苦澀,寒。"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
果:酸,涼。
入陽明經。
利水除熱,活血解毒。治水腫,腳氣,瘡毒癰腫,小便不利,經期腹痛。
《中華本草》
花:苦、澀;涼
歸胃;大腸經
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熱煩渴;胃脘脹悶,吐血,衄血,口瘡,癰癤,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花
內服:煎湯,3-6g。
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果
內服:煎湯,1~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