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有藥可醫
網暴之下的人心如何治?
1月12日,大連市發現2例新冠陽性病例,調查發現是2名從天津返鄉的大學生,其中1名感染者小白曾去過天津陽性感染者逛過的商場,小白表示因為個人流調信息泄露遭到了網暴,她和她的家人為此承受了巨大壓力。
“知道有疫情為何不留在當地自我監控”
“別給我們大學生丟臉行不行”
“回家禍害家人素質真是高呢”
這些都是小白收到的網暴信息,有人說她不聽學校留校的規定,在封路的情況下,依舊選擇返回大連,連累了一個城的人,還有人說她回家后沒有居家隔離,傳染了她很多親屬,各種猜測眾說紛紜。
如果事實真的如網友說的那樣,小白是違反相關規定回的家鄉,那自然有防疫部門和警方對她進行處罰,而不是個人通過不法手段,獲取別人的信息,擾亂他人生活,進行網暴,這種行為并不偉大,甚至違法。
近些年的網絡輿論空間,越來越以審判他人私生活為樂,充斥著“逮到你了”、“你就是不干凈”的獵奇***。眾聲喧嘩之下,個體在群體中失去自我,將無意識的愚蠢瘋狂輸出,于是,當看到有人疑似損害集體利益時,就會站出來指責。
這些網暴者看似滿嘴的仁義道德,實際上并不是真的關心防疫大事,也不是真的關心大連人民的安危。周星馳版的《鹿鼎記》中,韋小寶問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明明百姓安居樂業,為何還要搞事?陳近南答不出。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偏愛宏大的命題,卻往往不在乎具體的個人,他們樂于審判這個,審判那個,到了個人死活,卻不聞不問。
去年12月,一名成都20歲女子被確診新冠陽性,隨后,網友根據趙某的流調信息,發現她的軌跡遍布數個酒吧,于是趙某的姓名、住址、***號等信息在網絡流傳。有人根據她經常出入酒吧,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稱她為"轉場皇后",甚至還攻擊起了她的長相:"長得這么丑還蹦迪?"
原本一份防疫流調信息,最后卻彎到了長得丑不配蹦迪上,這些網暴者是為了國人的健康著想嗎?顯然不是,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窺私欲,借正義之名,行網暴之實,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窺探他人隱私好像讓這些人更加理直氣壯:你看,我是為了咱們老百姓好啊,我是為大連人民打抱不平呀,實際上,人家大連人壓根沒有把怨氣放在大學生身上,反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理解。
因為流調報告過度披露個人隱私,由此引發的網絡暴力屢見不鮮,這引發了部分人對配合流調的擔憂。我們可以發現,類似信息的傳播中對“身份”的刻意強調,讓輿論走向了“榨取個人身份素材從而滿足窺視”的狂歡。無論是流調報告中確診者是“央美教授”還是“高校退休教師”,都過于強調他們的身份,以及其他不必要的描述,自然引來網絡攻擊。
“高校退休教師”和“央美教授”的身份對防疫工作沒有多少作用,此類任性的表述,是缺乏流調信息邊界感和必要性的意識。公布流調信息,是為了方便尋找更多密接者和其他感染者行蹤路徑重合的人士,而不是滿足無關人員的窺私欲。
對疫情流調信息的把控需要小心再小心,在流調信息收集過程中,經手調查的人員不在少數,不同人員的參與提升了流調工作的效率,但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風險。RUC新聞坊調查發現,在22起確診患者隱私泄露事件中,大多是原因不明,但也有不少是因為醫院、***或***等相關部門人員,在接觸流調信息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拍攝、轉發了相關材料,泄露了患者的隱私。
流調信息不只是冰冷的數據,它關系著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健康與隱私權利。我們有必要對流調信息公開的邊界作出更具體、明確的規定。以北京與上海為例,他們在2021年1月下旬以來的流調信息中,隱去了患者的性別、年齡,以保護感染者的隱私。
部分地方推行的“只提地點不提人”等有益措施就值得被推廣,不僅有助于確診者減少顧慮,安心接受流調排查,也讓謠言病毒能夠得到控制。
在成都20歲女子的流調信息披露的新聞中,有人質疑個人隱私過度公開的問題時,一名網友義正言辭地回懟道:隱私哪有疫情重要?
為了防疫工作,我們必須出讓自己部分隱私,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名網友的質問,恰恰表明了中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不在乎,很多人覺得隱私不重要,尤其覺得別人的隱私不重要。一位知名CEO曾公開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
背后原因是由于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熟人社會,或者說人情社會。如果你拒絕別人打探隱私,那你就會收到一句“你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兒?”在傳統的宗族制下,我們沒有“個人”、“個體”的概念,更遑論對隱私權的重視,生活中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比比皆是,親朋好友問你工資多少,有對象嗎,在哪上班等看似關心的話題,實質上都是在侵犯個人隱私。
這種侵犯到了互聯網時代,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似乎已經默認因為個人信息泄露,而被廣告騷擾,被強化偏好的合理性。“人肉搜索”就是最好的展現,這幾天央視主持人王冰冰隱私遭泄露,很多人將“塌房”一詞,冠在這位被網友捧出來的主持人身上,嚴重侵犯王冰冰的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在“大數據”面前因為種種原因泄漏,不僅會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制造恐慌,還會對社會安全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從被確診患者的一次次網暴中,我們就應該吸取教訓,尊重他人隱私,把握好疫情流調信息的邊界尺度,是對每一個人的關懷。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