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圖們江、黑龍江以及松花江流域,有這樣一種怪魚:體型黑褐色,長相丑陋,嘴上有一排鋒利牙齒,在冬季還凍不死。
這種魚會發出老頭一般的咳嗽聲,因此被稱為老頭魚。老頭魚個頭兒相對較小,但肉質卻很鮮美,營養豐富,飯店的醬燜老頭魚更是堪稱一絕,口感地道,讓人回味無窮。
老頭魚也叫沙轱轆子、山胖頭,但最奇特的稱呼還要數“還陽魚”。東北的冬季異常寒冷,即便老頭魚的身體被整個凍住,到了第二年春季還能再次復蘇,耐寒、耐凍能力非常強悍,以至于給人一種“起死回生”的假象,“還陽魚”的說法隨之產生。
也正因為如此,東北流傳著一句很有名的俗語:“有水就有魚,有魚必有老頭魚”!
老頭魚是一種什么樣的魚?老頭魚的學名是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glenii),喜歡生活在江河的靜水處以及水草茂盛的池塘、水泡中,屬底棲性魚類。在每年冬季,東北漁民都會在冰下用地籠誘捕老頭魚,規格有大有小,收成好的時候一籠就能收獲幾十斤,價值數百元。
老頭魚肉量多,肉質肥美且沒有小刺,在黑龍江的東極魚市上相當搶手。市面上的老頭魚幾乎全是野生的,常見體長為6~10公分,體重約50~100克。大型老頭魚比較罕見,體長能達到15~20公分,比成年人的手掌還要長。
老頭魚生長緩慢,超過20cm以上的極為少見。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已知最大的老頭魚體長為25公分,體重為250克。而在垂釣記錄中,安基強所報道的210克為最大值,同樣也沒有達到一斤。至于野生的老頭魚到底能長多大,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野生的老頭魚體型雖然不大,但性情卻非常兇猛。經常有漁民發現老頭魚存在同類相食現象,一條老頭魚的腹中能找到多條更小的老頭魚。這是因為老頭魚嘴部很寬,口裂大,上下頜以及犁骨上生有絨毛狀的銳齒帶,舌面寬而長,能吞食比自己體型更小的其他魚類,同類也不例外。
老頭魚還非常擅長“打伏擊”,白天隱藏在水草、腐葉之下,傍晚時分才出來集群覓食。當周圍有麥穗魚、小鯽魚游過時,老頭魚便突然發動襲擊,將其吞入口內,紅線蟲、螞蟥、搖蚊幼蟲、螻蛄幼蟲、魚卵等也在老頭魚的食譜上,食性相當貪婪。
全身結冰卻凍不死,真相到底是什么?老頭魚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能在15~30℃的水溫區間內存活。即便在寒冷的冬季,池塘水面結冰以后,老頭也依然能保持捕食能力。因此在冬季也能垂釣到老頭魚,這一點和其他魚類大相徑庭。
在水位較淺的情況下,湖水、河水會自上而下完全“凍透”,魚類無法正常呼吸,生存極其困難。但老頭魚卻是個例外,能在結冰、缺氧的情況下生存幾個月,“還陽魚”的耐凍能力可見一斑!
東北漁民認為,老頭魚凍不死的原因在于頭部,因為頭部寄生著寄生蟲,還取名為“還陽蟲”,但這種說法顯然缺少科學依據,難以讓大眾信服。順便一說,老頭魚的魚頭不建議食用,在烹飪前最好將魚頭去掉,這也是東北漁民的普遍做法。
為一探究竟,研究人員曾在2017年前后進行過一項研究,基本上探明了老頭魚耐凍的真相。該研究顯示,被凍住的老頭魚,其鰓、腦、心臟以及肌肉組織中的葡萄糖含量顯著變高,肝糖原的含量反而顯著下降,降幅高達80%——這意味著,老頭魚體內的肝糖原轉化成了葡萄糖。
專家據此可以推測:水體結冰時,老頭魚很有可能通過分解肝糖原在組織中積累了大量葡萄糖,以此作為細胞的保護物,提高了耐受水體結冰的能力。而在復蘇期間,組織中的葡萄糖含量才開始下降,被重新轉化、轉運至肝臟,形成肝糖原,為下一次的結冰做準備。
事實上,肝糖原與葡萄糖之間的轉化是很多兩棲類動物忍耐低溫的生存策略,比如阿拉斯加樹蛙(R.sylvaticus)以及歐洲的普通蜥蜴(Lacertavivipara),二者都以葡萄糖作為抗凍物質。老頭魚的抗凍策略與之類似,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老頭魚生命力頑強,為什么產量卻不高?老頭魚生命力頑強,在東北河流、池塘、湖沼中分布廣泛,很多開挖1~2年的新魚塘,在不放魚苗的情況下也能見到老頭魚的身影。
如今,醬燜、油炸老頭魚已成為東北有名的招牌菜,風味獨特,各大飯莊靠此招攬顧客。近年來,由于捕撈產量下降,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老頭魚的市場也越來越緊俏,前景一片光明。
黑龍江饒河縣、泰來縣的水產技術推廣站曾專門向養殖戶推薦過老頭魚,嘗試在“風口”期間將其作轉化成養殖品種。而在吉林省長春市,也有養殖戶開始嘗試老頭魚的養殖,混養、套養逐漸成為主流。
按照經驗,一畝水面可以附帶投放150~200尾30g左右的老頭魚幼魚,此后不用再額外投餌,讓幼魚自然捕食即可。這樣不僅能充分利用殘余餌料,凈化水質,還能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一舉兩得。
而在野外,老頭魚的產量卻遲遲上不去,這與很多因素都有關,一是低溫限制,二是繁殖能力,三是局部性的“絕戶”捕撈。
首先,東北地區水面的結冰期有100多天,低溫期長,此時魚類新陳代謝低,進食積極性不高。楊薦等學者的研究表明,當水溫低于12℃時,老頭魚的體重就不再增加;當水溫下降至4~8℃時,老頭魚呈負增長,攝食率明顯下降。
其次,老頭魚繁殖能力不高。每年5~7月,老頭魚進入繁殖期,以6月為最盛。一條2齡的老頭魚僅能長到6公分左右,懷卵量只有千余枚。魚齡越長,個頭越大,產卵量就越高,但7齡魚的產卵量也只有37000余枚,總體并不理想。
最后,“絕戶”捕撈可能是最大的威脅。2008年前后,老頭魚就已經身價不菲了,市場價一度漲到80元/公斤,飯店的價格還能再翻上幾番。市場暴利導致漁民的捕撈力度越來越大,地籠網目普遍很細,甚至很多幾公分長的幼齡老頭魚也被一并捕撈上來,導致資源過度消耗,野生數量急劇減少。
由于過度捕撈,野生大馬哈魚也已不多見
或許,只有攻克了人工繁育和規?;B殖,才能最終滿足老頭魚的市場需求。從可行性來看,老頭魚經濟價值高,適應性強,耐低氧,耐低溫,養殖門檻也不高,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興魚種。
對于東北的老頭魚,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