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無禮而不立。”古時的禮就相當于今天的法度。
我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治國,而儒家最主要的理念就是以禮治國。
我國很早就被譽為“禮儀之邦”,世界各國的古文獻中有關我國古人的形象,也多有謙謙君子的記載,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古人對于禮法和禮數的重視。
五禮的具體內容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吉禮,就是對天神、地神和諸多人間圣賢的祭祀活動。如泰山封禪、各朝皇帝登基時的祭天大典,以及祭祀日神、祭祀月神、祭祀皇帝、祭祀孔子的典禮等。雖然各個朝代的祭禮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對祭祀極為重視。
根據《周禮·春官·大宗伯》的記載,國家設置有專門負責建立和天神、地神和人神溝通的職務——大宗伯,用以輔弼君王治理天下。
文中還記載了具體的***,如焚燒動物和布帛祭天神,燒烤動物祭日月星辰,用動物的血祭山神等。
兇禮,指國家重要人物的葬禮、封謚號的典禮、出現不祥預兆后進行的祈福儀式、大旱的時候祈雨儀式、發生瘟疫之后祭祀醫神等活動。唐朝的《通典》中就明文記載了唐朝開元年間的十八種兇禮,如國災、國難、國喪等;其中還涉及帝王家族重要成員的喪事,如皇帝、皇太子、皇后等;***官員的喪事,按照爵位和官位的不同,規格也有所不同。
軍禮,指國家軍事方面的禮法。比如,審驗人口、征招兵員、操練軍隊、任命重要將領和出征等,國家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典禮。唐朝的《通典》中就記載了唐朝的軍禮有二十種,其中包括祭祀太廟、祭祀天神、祭祀山川河流、宴請軍將、教導軍將、練兵等。
賓禮,就是迎來送往的各種禮數,包括人與人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等。比如在周朝時,天子派人迎接諸侯來拜,天子在宮殿接見諸侯,天子接受太廟的進貢,天子派人到諸侯國視察,這些都有嚴格的禮法規定。
《清史稿·禮志二》中有文記載,藩國朝貢、外國公使的禮節、本國官員的禮節,甚至京官和地方官之間的禮數,都有明確的規定,不能隨便逾越。
嘉禮,與兇禮相對,是國家或帝王家主要成員有喜慶事時舉行的典禮。如皇帝登基、冊封皇太子、冊封皇后、皇族主要成員嫁娶、國家任命宰相、授命大將軍、冊封諸侯等等。《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文記載,皇帝用大赦天下親近民眾、用宴請的***親近族人、用婚嫁的***親近大臣、用慶賀祝福的***親近鄰國等等,這些行為都需遵循嚴格的禮法。
關于五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五禮是冊封爵位的禮法。在古代社會,對于那些有重大貢獻的臣子或皇親國戚,國家都會冊封爵位。爵位分為五等,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因為所封爵位的不同,賜封時使用的禮法也就不同,一共有五種禮法,因而也有“五禮”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