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聽錯,在農村田野里隨處可見的野雞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了,看到這里,正在抓捕野雞來做美味的人你們有沒有感到后怕呢?
野雞是我們平時對雉雞類動物的俗稱,據說漢代呂太后名雉,為了避諱,漢高祖下令將雉雞改為野雞稱呼。雉,也稱“雉雞”,通稱“野雞”。因雄雉頸部有較寬的白色羽毛環繞,故學名“環頸雉”,又名山雞、雉雞。沒想到吧,野雞還有這樣洋氣的稱呼。
野雞在我們農村都是最常見的,有時在地頭田間,你就會看到一只野雞帶著一群小雞仔在覓食,看到有人來,它們就會慌忙亂竄。瞬間不見影了,若是成年的野雞,便會飛到樹上去。
正因為會飛,所以它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在樹上睡覺,也是為了不被捕殺,但即使這樣謹慎還是沒有擺脫捕獵者設下的陷阱。
明知野雞是國家保護動物,為何還會有人知法犯法?
很簡單,為了金錢、美味唄,很多人就會知法犯法,這不,去年就有河南的一個人非法獵捕野雞被判刑,總共捕殺了四只野雞,之后將野雞當菜來食用。這位捕殺野雞的人最終也被判了五年罰款3萬。
本以為經過這個事件之后就沒有人再去捕殺野雞了,沒想到暗地里買賣野雞的故事還在不斷地上演著,有些農家樂為了增加人氣,就會從捕獵野雞的人那里買來野雞,再制成“美食”供給游客。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些年野雞的數量逐漸在減少,還請這些人“高抬貴手”,給野雞一條生路。
野雞也會糟蹋莊稼,怎樣有效防止呢?
動物固然有可愛的一面,但是野雞對于農民來說,也是令人討厭的,因為剛種上的玉米種子或者小麥種子、菜種子都會被野雞給刨開吃掉。那么怎樣保證在不傷害野雞的同時又能保護住莊稼呢?
一、做一個衣服架子插在地里,然后掛上鮮艷的衣服,這樣野雞就會認為是有人在地里面,就不會去刨玉米種子了。
二、在地周圍打四根木樁,然后用廢舊磁帶繞著木樁纏上一圈,這樣就能有效地防治野雞的入侵了,因為磁帶本身就很輕,稍微感受到風就會“嗚嗚”作響的,警惕的野雞聽到之后就不再靠近。
三、就是使用啤酒瓶,在地里隨機放上啤酒瓶,尤其是地邊可以多放幾個,因為這樣一但有風就會發出口哨聲,同樣能起到震懾野雞的作用,野雞聽到之后也就不會靠近莊稼了。
可別因野雞長得土味道好,對農民沒有帶來直接的利益,就肆意捕殺,這樣吃下去就真的是沒得吃了。且不說你的子孫后代以后看不見會多遺憾,就說這樣又會破壞一個生物鏈條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