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這件事,和找對象高度類似:極少數人和一個人談戀愛,就能走進婚姻的殿堂,但大部分人,都需要三五次的嘗試,才知道適合自己的是什么。
然而根據數據表明,全世界的職場人,從工作中真正感受到快樂的比例,平均只有14%,在我國,只有8%的人體會到了工作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
可見,大家找到的工作,似乎都差強人意。
實際上,大部分人,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公司。
看似工作不快樂,表面上看,是因為老板PUA、同事勾心斗角、工資低得離譜等原因造成,實則還是因為缺乏“找工作”的這項能力,而只會昏天黑地地投簡歷,以為這就是找工作。
最末的選擇
投簡歷!
用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的人,除去極少數的技術大神、具有稀缺能力的求職者及參加校招的大學生們外,應該是效率最低,結果最差的一種選擇。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求職圣經《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中,作者理查德·鮑利斯提到,大公司和企業負責人最看重的,是“規避風險”,因此,只有當他們通過各種其他渠道都找不到合適的候選人的時候,才會每日篩選網上簡歷。
獵頭一只蝦也提到,采用海量投簡歷-等***-面試-入職的候選人,通常會遇到兩個問題:流程拖得太長,出不來結果以及得到的結果并不能讓自己滿意。
這也是因為,一方面企業不了解陌生的候選人,顧慮較多,一方面候選人通過網上信息,也無法對真實的崗位工作有所了解。
世界五百強企業HR平均用30秒-1分鐘的時間,就能決定一份簡歷的去留。
而許多被淘汰的簡歷明顯沒有經過求職者的思考,需要避開的觸雷點有三:
第一,用的同一個付費模板,樣式單調;
第二,內容無趣,且不符合企業需要的條件;
第三,求職信千篇一律,許多還附有令人羞恥的小學生風格名人名言。
比如“所有的輸和贏都是人生經歷的偶然和必然,只要勇敢地選擇遠方,你也就注定選擇了勝利和失敗的可能?!?/p>
因此,根據知乎答主閃閃青年的建議,任何與下面兩大原則相背離的因素都會被HR視為無效信息,降低獲得面試機會的概率:
“高效”地展示個人優勢信息(文字凝練、用數據說話、排版簡約大方、盡可能一頁A4呈現)及盡可能與崗位要求相“匹配”(學歷***、實踐經歷、技能特長盡可能地向意向崗位基本要求靠攏)。
通過獵頭找工作
企業付費,你受益
著名人才戰略及獵頭專家,科特杰咨詢公司總裁王洪浩在《獵頭》一書中提到,所有企業都在想如何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快的速度來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才。
所有職場人士都在想如何才能夠讓企業欣賞自己、發現自己,而能為企業尋找到優質的人力資源的獵頭,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比較靠譜的方式,是通過熟人或者大型獵頭公司聯系三五獵頭,即使目前不換工作,也要了解目前職位和行業的最新動態。
著名風險投資人王煜全在《學會洞察行業》一書中,提到了八大主要需要了解的方面。
你所在行業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這個行業的產業鏈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別是什么情況?
這個行業的市場情況是怎樣的?
行業的技術壁壘高還是低?
它的商業盈利模式是什么?
政策監管有哪些標準?
領軍企業有哪些優劣勢?
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如何?
如果你上述的一個問題都回答不上來,那么還是先花至少一周的時間,系統地了解行業,再考慮跳槽和找工作的事情。否則,很有可能會遇見下面的尷尬情況:
都說金融賺錢,從業者賺得盆滿缽滿,結果發現做金融是資源驅動型行業,沒有資源,寸步難行。
前半年底薪3K,還不如之前公司的五分之一;
采購好像門檻很低,就是給企業買買買,然而進來之后發現其實又要懂市場,又要懂技術,供應商和企業兩邊哄,物流也千萬不能出錯,真是令人頭禿;
據說做技術不需要處理人情世故,結果發現進了大廠就連加班也是要和領導搞關系,大家都在盯著1.5倍的平日加班費,和周末的雙倍加班費,要不然班都沒得加;
而和獵頭聯系的好處,就是獵頭只從企業收取費用,主要為企業尋找合適的人才,并且能夠和你交流行業的實時動態,讓你少踩幾個坑。
帶著證據主動拜訪企業
大大提高成功率
在Ted視頻《Lookingforajob?Highlightyourability,notyourexperience》中,演講者JasonShen提到在畢業后找工作被數個企業拒絕之后。
他將自己感興趣的剛剛上市的Etsy公司的IPO文檔從頭到尾認真閱讀之后,專門***了一個網站,包含自己對此的商業分析,并帶著這樣的“證據”,順利被公司錄用。
在歐美,主動拜訪企業是一種常見的方式,首先通過***問詢和企業HR或者業務部門取得聯系,然后確立上門拜訪的時間。
這樣做的原因有二:
許多企業并不會在線po出所有崗位,但是會樂意和候選人***交流可能的空缺崗位。
其次,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并不會拒絕一個愿意主動上門面試的潛在的候選人。
朋友阿健是一個很會挑選工作的人。在廣告設計行業工作超過八年,每一次跳槽,都準確、高效且順利。
他時刻注意維護自己的線上簡歷,并且保存自己的設計成果。
每一次的面試,都會帶著之前的成功案例素材,基本上保持每兩年一跳的他,每一次都比之前的薪資水平更高,工作內容更有意思。
企業內推
成功率最高的方式
在我還是個職場菜鳥的時候,在德國從事第一份工作,發現原來公司超過50%的員工,都是用企業內推的方式招聘的,只有自己是通過傻傻投簡歷的方式被招進來的。
后來在國內大企業工作,發現內推比例依然高得嚇人。
內推為什么這么受到企業的青睞?
還是因為風險小,觸雷的可能性極低。
自家員工推薦的人,首先能力一般不能太差,否則以后員工在職場還怎么混?
其次,圈子就那么小,互相認識的人,靠譜可能性也很高。
就連恃才傲物的大詩人李白,因為父親是商人的緣故,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只能求人引薦。
于是他給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韓朝宗寫求職信,請求內推,“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成功進入官場,名垂青史。
不僅僅是在國內,其實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通過熟人和家人找到企業內推的工作,都是常見的方式。
根據俄羅斯NAFI分析中心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俄羅斯居民更傾向于通過熟人的幫助尋找工作,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俄羅斯人通過網上找工作。
美國的近1500萬企業中,90%的企業都為家族企業所控制。
因此,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久不聯系的高中同學,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成為寶貴的人脈。
過年的時候,被催婚問工資的時候,也別給親戚甩臉色。
看起來在老家三線城市整天釣魚的舅舅,說不定就認識一線城市的某個企業家同學;
高中同學幾年沒聯系,加了微信聊天后居然發現和你想去的某行業的頭部企業工作的同事認識,以上,都是在我身邊人發生的真實的例子。
看到這里,你還猶豫什么呢?
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微信通訊錄,多和認識的人交流。說不定,心動的offer很快就就到手了!
參考來源:
[1]https://culture.chin***/history/records/11170645/20220118/40969441.html.
[2]http://m.qulishi.com/article/202112/568912.html?catid=jiemi
[3]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126225/
[4]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87309/
[5]https://www.ted.com/talks/jason_shen_looking_for_a_job_highlight_your_ability_not_your_experience
[6]https://cj.sin***.cn/articles/view/2323006342/8a76438601900jgoc?sudaref=cn.bing.com&display=0&retcod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