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多年生落葉藤本,長達10m。文名Puerarialobata(Willd.)Ohwi,首見于《神農本草經》,蝶形花科植物,春、秋季采收,生于草坡、路邊或疏林中。
我國除新疆、***外,其余地區均有分布,適應性強,野生多分布在向陽濕潤的山坡、林地路旁,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有一定的耐寒耐旱能力,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長期以來在亞洲國家都被作為一種食物補充劑,最常見到的***是以茶或者藥粉的方式服用。
一往情深,糾纏到底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國風·唐風·葛生》
江南郊外多見葛藤。浙江、江西一帶特產的葛根粉,即是由它的地下根莖洗練而來。秋日盛開的葛花秀麗,古人相信它有解酒之用;更古老的用途,則是將葛藤纖維織布裁衣,制為葛布,清涼結實,是夏季常用的面料。
因為枝葉茂盛而蔓延生長的習性,“葛”也常被用于形容糾纏不清的人情關系。如“糾葛”“瓜葛”,皆由此而來。《葛生》所描述,一般即認為是丈夫懷念亡妻,思念至深之句;以葛藤為寄托,固然是因為愛妻荒冢被其碧葉覆蓋,而另一方面,葛藤的綿綿不舍,確也很像難以自拔的愛情吧。
李白也為它做詩:"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閨人費素手,采緝作絺绤。縫為絕國衣,遠寄日南客"。這里的"絺绤"當就是"野葛"。《論語別栽》的上論里有《鄉黨》記錄了孔子生活的"花絮":"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據考證,上古以來,"葛麻""葛衣"為舊民的衣服之織物;葛藤纖維甚至比麻纖維的使用更悠久。
這次去福建靛藍基地,沿途路邊發現大量的野葛藤,已成無序曼生之勢。遂想將此實驗做染料的沖動。
采集一小枝藤帶回做了實驗,效果還行。在絲、棉上均有染色效果。
染材來源:福建山區路邊
時間:2018年十月
染色實驗:黃榮華
欲學習傳統天然植物染色技藝,請速報名參加本周六(20日)開始的為期一周的《傳統染色***研修班》。報名即將截止。開課倒計時2天。
***師資、***教材、***培訓,等待欲成為***人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