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央視11頻道《空中劇院》欄目,播出了由大連京劇院院長、著名花臉楊赤,天津京劇院院長、著名文武老生王平,馳名海內(nèi)外的著名武丑石曉亮合作演出的《連環(huán)套》,庶幾代表了當(dāng)今京劇舞臺上該劇的最高水準(zhǔn)。
在劇中,竇爾墩是一個寄居在別人山頭上的一個土匪頭子,性格暴烈但敢做敢當(dāng),是一個真正的草莽英雄。黃天霸雖一直由名武生來演,且也演得俊秀剛勁,可由于他的行為不很磊落,對他的評價是貶大于褒,甚至一度被認(rèn)為是封建官府的走狗。因此,上個世界六、七十年代,這出戲只能演頭本。
黃天霸和竇爾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關(guān)于竇爾敦這個人物,在清代正史中兩大基本史書《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記載,只是國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志》等地方志中有文字涉及。竇爾敦,河北省獻縣人,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敦。他出身貧苦,其父竇志忠系明朝(公元1368-1644)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部下的將領(lǐng)。
竇爾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習(xí)武甚精,后又拜一尊佛海靖為師,得其真?zhèn)鳎K于藝冠群芳,成為綠林高手。他為人忠厚,性格直爽,講究義氣,俠肝義膽,雖身懷絕技,卻并不欺人作惡,而是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擁戴,推舉他為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lǐng)。后被清廷抓捕,判處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見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安排收復(fù)被沙俄占領(lǐng)的雅克薩城一事。這位將軍為鞏固邊疆,收復(fù)雅克薩,廣招人才。他對竇爾敦剛直不阿的品德和過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當(dāng)?shù)弥]爾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幾經(jīng)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竇爾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龍江。
竇爾敦被流放到歸愛輝布丁屯(江東64屯之一,俄國境內(nèi)),薩將軍選出一批年輕人,讓竇爾敦教他們殺敵格斗本領(lǐng),為取得戰(zhàn)爭勝利做好準(zhǔn)備。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薩戰(zhàn)爭打響,中國軍隊包圍了雅克薩城。薩將軍派竇爾敦到城中送勸降書,要求俄軍投降并撤出雅克薩及占領(lǐng)的地區(qū)。竇爾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但敵軍拒不投降,在清軍的猛攻下,俄軍大敗,第一次雅克薩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俄軍不甘心失敗,在清軍撤回愛輝后,他們又重新占領(lǐng)了雅克薩,重修被燒毀的城墻,并建起一座塔樓,樓上豎起一丈旗桿,旗桿上設(shè)有樓櫓。
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擊戰(zhàn)開打,敵將登樓用旗指揮,戰(zhàn)斗進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為使俄軍失去指揮,竇爾敦混入城內(nèi)將支撐樓櫓的旗桿砍斷。在敵陣中他只身與俄軍奮戰(zhàn),殺死許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薩戰(zhàn)爭,中方又取得了勝利,為《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疆界,奠定了基礎(chǔ)。竇爾敦在此次戰(zhàn)爭中負(fù)了傷,于1687年逝于愛輝鎮(zhèn)附近的火石山(今竇集屯)。為緬懷這位民族英雄,薩布素將軍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稱為“竇爾敦廟”。
黃天霸是《施公案》里的主角,金鏢黃三太之子。黃三太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的總鏢頭,在綠林很有名,曾經(jīng)救過康熙皇帝,被御賜過黃馬褂。黃天霸在歷史上實有其人,而且確實因為效忠滿清朝廷,并立有功勛,被康熙御賜黃馬褂,官居正二品,并加入八旗成為旗人,雍正即位后,調(diào)任清東陵為馬蘭官總兵,后代成為護陵旗人,而且子孫多人成為滿清正二品高官,子孫眾多,多在遵化。
竇爾墩反清,所以由正變反;黃天霸擁清,所以由反變正。這兩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和在文藝作品中的演化軌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如何看待歷史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