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卡脖子”工程,另一種說法就是“斷頭路”工程,
是工程項目中的“關鍵部位”,一旦做得不好就會影響到整個工程、甚至會造成工程報廢。
以極風云武漢五里界BGP數據中心的電力系統為例,在初期規劃的過程中由于電力線路截面積偏小、負荷側用電量大,在大功率供電的過程中就會造成電壓偏低、電網“卡脖子”現象。或者,由于帶寬設備的能力不足,只夠百分之七十的用戶服務器用網,那么在網絡帶寬進行傳輸的工作過程中,就會導致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的用戶服務器在連接網絡時是“卡脖子”的。
“卡脖子”,這是一種技術上的“瓶頸”,是一種可能造成后期運作時發生“災難”的可能。
很多行業的重大工程,都在等待新技術、新材料的落實;不講究事實上的先進制造而專講紙上談兵是錯誤的,只有落實了關鍵材料,才能保證工程項目的完善。
目前,一些工程和裝備“等米下鍋”的現象非常突出。
2020年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中科大劉云教授表示中國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例如光刻機、芯片、真空蒸鍍機等。
其中,IDC數據中心有關項目包括核心算法、射頻器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即使在如今AI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挖掘等一眾技術紛紛現世,但隨著科技發展以及企業機構對技術的需求,還是無法完全滿足IDC數據中心在這一塊上的技術突破。
這也意味著,包括IDC數據中心在內的多個領域區間都存在關鍵項目“卡脖子”這一大問題。
正如劉云教授所說,中國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中國研發投入總量世界第二,但研發強度與創新型強國之間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更低;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一,但高端人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有很大提升,但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突出。
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嚴重制約了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句話就是,缺乏核心部位的技術,會導致很多行業的新項目和發展,包括IDC項目,都卡在關鍵部分無法前進。
這次“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突出了一些重點項目,是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如果能夠徹底落實下來,我國在IDC數據中心項目上至少會進步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