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告訴大家,蔚來的換電站,又可以說是換電技術,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早些年,以色列的BatterPlace(2007年)、美國的特斯拉(2013年)、中國的北汽(2017年)也搗鼓過這玩意兒,只是前面兩位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沒玩下去,所以現在只有北汽還在堅持。
蔚來,它算是接手了換電站的衣缽,并正在把它發揚光大。如今,蔚來的換電站已經進化至第二代,相較于第一代換電站,第二代換電站占地面積更大,所儲備的電池數量也更多,因此它的換電能力是越強。關鍵是,如果你到第二代換電站去換電池,還不需要下車,就跟加油站的自動洗車機一樣,在車內等待即可。
其實國內除了北汽、蔚來在搗鼓換電站這玩意兒外,吉利、一汽、上汽、廣汽也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在做換電站。乘用車如此,商用車亦是如此。不過現階段的國內車市,蔚來汽車的換電站是它們之中做得最好的車企,沒有之一,北汽也比不過它。截止到6月30號,蔚來已經在全國建設了300座換電站,它要到今年年底建設500座換電站就是最好的證明。
既然蔚來的換電站這么牛,那么它到底行不行?它真的能成為純電動車未來主流的補能方式嗎?又或者說它是“多此一舉”呢?
新能源車普及率不高,換電站也無法大規模鋪開
前面已經說了,換電技術不是新鮮玩意兒,而是別人玩剩下的,只是最終失敗了,后又被蔚來撿起來了。
那么既然失敗了,那就證明換電技術在當時行不通,那么當時行不通的問題現在解決了嗎?依我看,只是解決了一部分,大部分還沒有解決。
當初以色列BatterPlace開始做換電的時候,國內的汽車產業才剛開始高速發展,所以那會兒的換電技術跟國內沒半毛錢關系。當然了,換電技術那時候跟國外的關系也不大,雖然那時都在嚷嚷石油用不了幾年了,但是燃油車該開還得開,別人根本就不用新能源車,也就是純電動車。
不用純電動車,以色列BatterPlace拿什么換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技術、理念再先進也敵不過沒地方使勁兒。
現在的情況好轉了,國內外的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都變高了。譬如國內,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達超過55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的保有量已超過450萬輛。同時,大家對換電這件事也在逐漸接受,蔚來汽車就為它的用戶提供了超過250萬次的換電服務。
雖然數據比前些年好了,但是這些新能源車的分布范圍很集中,多數都集中在大城市,并沒有像燃油車那樣分別得很廣泛。沒有新能源車的地方,自然就沒有建設換電站的必要。
很多人說換電站的覆蓋范圍窄,不及加油站的萬分之一,其實就是這個原因。不是國內的換電站鋪不開,而是它鋪開后就要像以色列BatterPlace那樣玩完。可如果沒鋪開,那么它就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基礎不牢,抵御風險能力就差,隨時有崩盤的風險,而解決這一現狀的手段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再順勢鋪開換電站,不過短期看還是難以實現,所以換電站以后的命運就被鎖死在大城市中了,這就很矛盾。
別小看人民群眾,像豐田、大眾這類巨無霸車企都是人民群眾扛起來的,就算特斯拉也要降價放下身段討好人民群眾。如果只靠一小批人靠買一批40—50萬元的純電動車就做大做強走遠,那能行嗎?所以說,換電站要有加油站那樣的基數和使用人數時才算有影響力。
電池成本問題和換電站成本問題
以色列BatterPlace的換電站做不下去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電池很貴,所以到了特斯拉這里,它開始收費了。特斯拉的底線是不能虧太多,所以它是充電免費,但是換電要收費,至于具體是收多少我也不知道,但猜測肯定是要比在超級充電裝充電貴,那用戶能滿意嗎?而且2013年那會特斯拉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一也沒用心思抓服務,二又亂收費,所以也玩完了。
電池貴是以色列BatterPlace玩完的原因之一,可以前的電池貴,現在的電池就不貴了嗎?從蔚來汽車這里就可以看出,純電動車的動力電池依然很貴。
現階段,蔚來的動力電池分為70KWh和100KWh兩種,單從搭載這兩種電池的車型看,使用100KWh電池的車就要比使用70KWh電池的車貴5-6萬元。這個時候再反推一下,70KWh和100KWh電池的單價是多少?可能需要再加個5-6萬元才夠本。這樣算一算,一個充電站配10塊電池,再加上充電站本身是建設費用、一系列黑科技的費用、人員工資、運維費用,那簡直是太燒錢了,背后沒有一個強大的“金主”,一般的車企真的玩不轉。
關鍵是蔚來喜歡搞用戶營銷這一套,為了維護用戶,留住用戶,開拓用戶,它總是時不時搞點免費充換電的活動。本來電費就便宜,你投入得還多,然后你還搞“促銷”,那這肯定得賠本買賣。
一直“燒錢”肯定是不行,必須要收費才能維持一個良性循環,否則長此以往蔚來的換電站肯定干不下去,資本方也不答應,于是蔚來又想了另一招,即“車電池分離,電池租用”,這可是蔚來的“殺手锏”,換電站只是“中間方”。
眾所周知,電動車使用幾年后,它的電池會有衰減,續航里程也會下降,這是物理規律,無法避免。可你能想象,你能通過蔚來的“車電分離、電池租用”業務讓你的純電動車用得越久,跑得越遠嗎?
現在是70KWh電池包和100KWh電池包進行租用,說不準以后就有150KWh和200KWh電池包出現。將來,蔚來汽車不靠換電站賺錢,它要靠租電池賺錢,以此維持換電站的運營成本。
其實除了“車電池分離,電池租用”能賺回成本外,換電站的本質也是一座儲能站。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把動力電池充滿電,再把動力電池的電放出去另做它用,譬如給充電樁供電,或干點其它事情。有可能當蔚來的第三代換電站問世時,它的超充樁就在旁邊,通過換電站給充電樁供電,這很絕。
電池標準化問題
這個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大家談論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它是現階段證明換電站不可行的最直接證據。因為電池規格不一樣,所以容易造成換電站是各個廠家各玩各的,這對換電站的普及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因此,想要換電站普及,純電動車的電池必須要兼容。
目前,雖然國家在大力支持換電,但也僅支持網約車和出租車的換電,因為它們車型統一,電池統一,操作起來也容易。國家現階段可沒說大力支持私家車的換電,因為支持私家車的換電就意味著要統一標準,那么到底是按誰的標準?是按照蔚來的動力電池來,還是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又或者是長城的大禹電池或廣汽傳祺的彈匣電池的標準來?顯然,各家電池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絕對不能隨便泄露,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想一家獨大。
如果強制要求統一標準,在中國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這就堵死了正在高速發展的動力電池產業,順便也堵住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利潤增長點,這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誰干誰遭噴。如果這件事情不解決,那么換電站永遠只能在“小圈子”里換,不能像充電樁一樣適應各種車,可以做到隨便充電。
最后做總結:
蔚來的換電站到底是不是多此一舉?首先,對于它自己而言,有益,不過益處也不大,賠本的買賣,主要是它維護用戶的手段,以換電站為“中間站”實行“車電分離,電池租用”的差異化競爭。其次,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換電站現階段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新能源車都還在普及階段,純電動車、插電混動、燃油車,這幾類車還要存在很長時間,換電站把幾個大城市的“電車”換好就夠了。(文/優視汽車向前)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